|
兴宁,古称齐昌,位于粤东北部的东江、韩江上游,是粤、赣、闽陆路交通枢纽、商品集散地,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 (公元331年),1994年撤县设市。在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兴宁积淀了深厚的客家文化。近几年来,该市努力挖掘保护文化古迹、宣扬推广民间文化艺术,致力发展文化旅游,千年客邑日益彰显人文秀区新风貌。
“古”字文章催热文化旅游
古城墙、古民居、古学宫、古文峰塔是兴宁市深厚历史文化最好的见证。将文化古迹打造成当地的特色旅游景点,是兴宁实施 “文化名城”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在2008年完成“兴宁学宫”的整体修复后,该市又于2009年初启动了明代古城墙首期修复工程,对保存较完整、基础较好的北门及其城墙138米按照 “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
今年初,兴宁明代古城墙首期修复工程竣工开放,成为该市文化古迹旅游的又一胜地。至目前,前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已超过3万人次。此外,兴宁还于2009年投入300万元对“两海会馆”进行全面维修,力争将其建成东征军历史纪念馆,打造成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工程近期内可竣工向游客开放。
作为千年客邑,兴宁境内拥有众多古民居。2009年,兴宁专门举办了古民居调查评选活动,通过各镇(街道)登记造册,发现该市共有古民居4000多座,其中宋代以前建筑26座、规模超1万平方米的15座。经过专家评审推荐,共评出110座“兴宁市特色古民居”和“兴宁市十大古民居”。
做活“古”字文章,进一步催热了兴宁文化旅游,古民居游逐渐成为兴宁旅游的新热点。
文物和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为最大程度保护境内文物古迹,增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后劲,兴宁市于2009年将磐安围、棣华围、坭陂进士第、善述围、长兴围等10个单位新增为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使该市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17个。其中刁坊棣华围古民居和石马何天炯故居还将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几年来,兴宁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2009年10月,兴宁市的“竹板歌”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实现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杯花舞)之乡”的基础上,还完成了“杯花舞”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版画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的相关工作,前者目前正等待验收。此外,兴宁还严格按照非遗保护要求,收集整理了具有天文、地理研究价值的《罗家通书》有关资料,以及兴宁地区独特的赏灯节,径南镇的火把节,大坪镇的马灯舞、黄 ,叶塘镇的关帝出行,新陂镇的乐仙腐竹等资料,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请列入兴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目前,兴宁共有非遗保护项目21个,其中省级2个、梅州市级3个。目前,兴宁正积极组织申报省级“版画之乡”。
旅游产业定位进一步明确
兴宁山川毓秀、名胜众多、旅游资源丰富,现有旅游景点和资源实体30多处,其中自然资源14处,人文资源18处,兴宁学宫、潮州会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山—渡田河和黄茅嶂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国家AAA级景区神光山,列入中国风光名胜大辞典的合水水库,以及叶塘叶南、罗岗溪美、坭陂汤湖等3处温泉。这些旅游资源,主要呈现出景源结合、景观组合、景点布局俱佳的特点。山峰、寺院、溪流、田园、村落、古屋,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美学和旅游价值。
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该市于2009年编制了《兴宁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进一步确立了旅游作为兴宁先锋产业的定位。《规划》明确提出,在近期内,通过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兴宁历史文化,科学开发兴宁自然旅游资源,把旅游打造成兴宁市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在远期,将旅游打造成兴宁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规划》提出,兴宁市将在近年内着力建设 “一个旅游中心城区及环城旅游带”,就是依托兴城内古城墙、古学宫、两海会馆以及周边的神光山国家AAA级景区、叶南温泉、和山旅游度假村、围龙屋磐安围等景区景点,围绕兴城打造环城旅游带。着力建设 “两条旅游景观走廊”,就是依托合水生态风景区、黄陂汉文化基地、罗岗客家四角楼群等景区景点,构筑山水休闲度假型“北线旅游景观走廊”;依托鸿源生态园(温泉度假村)、水口狮子岩旅游区等景区景点,构筑山水度假型“南线旅游景观走廊”。通过《规划》的实施,集商贸观光旅游、温泉休闲度假、客家历史文化古城观光、客家古民居探秘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业将在兴宁逐步成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