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水口镇是红色热土、苏区名镇,全镇有21个村是革命老区村,走出了邓逸凡、刘光夏等一批英雄人物,是兴宁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当前,该镇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探索“红色+绿色”的融合发展道路,努力构建“一廊四景多产业”,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红色热土展新图 在水口镇小丰村,高速公路的高架桥下,有一栋仅剩下残垣断壁的民居,被原封不动保存着。这是开国中将邓逸凡的故居。小丰村原名峭峰堡村,邓逸凡将军1912年出生于此。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援越抗法,戎马一生的邓逸凡立下显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记者走进这座民居,映入眼帘的是门额墙体上书写的“缵承先绪”四字,虽然历经岁月侵蚀,但字体依然清晰可见。民居依山而建,为二堂二横杠式结构,正门前有个小院子。由于长时间无人居住,屋内外长满了杂草,一些墙面已经脱落,裸露出里面的土砖。院子里,几束朱顶红开得正盛,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艳丽,似乎在告诉人们,这幢老屋即将迎来巨变。 “现在我们正在努力申报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经费,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设计工作已着手开展。”水口镇党委书记黄志勇告诉记者,邓逸凡故居修葺一新后,可以更好地展示邓逸凡将军在不同时期的经历,反映其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心系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本色,让人们在追寻革命印记的过程中传承革命先辈精神。 “正是有了邓逸凡将军这样的革命先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年66岁的村民邓国新是邓逸凡将军的同村人,得知将军故居将进行保护性修缮后激动不已。他表示,保护好将军故居,既可以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又可以时刻警醒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特色文旅添活力 在革命烈士刘光夏的家乡光夏村,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经升级改造后焕然一新,馆内展出了刘光夏革命史迹、光荣纪念证物等史料。近年来,水口镇坚持保护修缮与开发并举,升级改造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红军小学,建设了中央苏区(兴宁)陈列馆、红色宣誓广场、拓展训练中心,持续完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好“红色”旅游牌。目前,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兴宁市不少单位党组织纷纷选择来光夏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水口镇是苏区名镇,是一片被热血滋润过的红色热土。我们近年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的发展道路。”黄志勇表示,邓逸凡将军故居完成修葺后,将会成为继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后的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介绍,水口镇接下来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努力构建“一廊四景多产业”,逐步打造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经济半小时生活圈。其中“一廊”是指围绕宋声河沿线的公路、绿道和水景观打造廊道,“四景”是指前锋村红色文旅体验基地、光夏村红色教育基地、宋声农业生态旅游以及狮子岩风景区,“多产业”是指串珠成链发展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和精品民宿游,建设一批休闲型、生态型的生态旅游综合体,带动蜂蜜、油茶、绿茶、柚果、南药等农副产品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包括光夏村红色党建示范工程、投资30亿元的宋声红色生态旅游项目、前锋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等。”黄志勇说,随着邓逸凡故居开展修缮,该镇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将进一步串珠成链,助力把水口镇打造成集生态观光、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苏区名镇。
(梅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