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是“广东省农业生产大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面积400平方公里的宁江盆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温、光、水、土、气等自然条件,且三分之一以上耕地土壤属高硒土质,是生产富硒大米的优质基地。近年来,兴宁市农村部分耕地弃耕撂荒现象呈上升趋势,为此,该市从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奖补办法、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户承接、打造示范项目、加强督促检查等方面入手,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保障全市粮食安全。 工作有方案 宣传有声势 去年以来,兴宁市提出明确要求,要认真践行“食为政首”的理念,聚焦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全力攻坚克难,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和复耕复种工作,成立了由该市领导为组长的督导组。各镇(街)也先后召开专题会议,成立工作推进组,全面摸底造册,建立撂荒耕地整治台账,把土地流转和复耕复种任务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强力推进土地流转和复耕复种工作。 围绕《兴宁市推进土地流转及复耕复种工作方案(试行)》文件要求,兴宁市农业部门制订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镇(街)土地流转复耕复种总任务和奖励标准,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土地复耕复种流程程序和土地流转合同等细则。推出多项有力举措的同时,兴宁市充分利用媒体、互联网等媒介,对土地流转及复耕复种工作方案、相关奖励措施进行全面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各位父老乡亲们,复耕复种既是我们有效遏止耕地撂荒现象的有力抓手,也是稳定粮食生产的有效保障,请各农民朋友积极进行复耕复种,或将土地依法流转出去,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兴宁市各镇迅速行动起来,发动镇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开展“敲门”行动,把《告知书》发放到农户手中,结合张贴、悬挂相关宣传标语,号召各企业、农民主动积极进行土地依法流转和复耕复种,盘活耕地资源,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 指导有方法 干部引领强 支书驶“铁牛”,复耕带好头,干群齐上阵,荒地变粮田。自今年初启动复耕复种工作以来,刁坊镇的土地上就展开了这样一幅美丽“春耕图”。该镇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村的党支部书记纷纷带头参与复耕复种,昔日的丢荒地纷纷披上了绿油油的“外衣”。 在宁新街道,干群齐努力的场景也在上演。在洋里村的一块田地,村“两委”干部曾建中卷起裤脚、扛起锄头,与几名村民一起在地里劳作,不时还将其掌握的科学种植方法传授给大家。“现在正是耕种的季节,上级鼓励我们农户要复耕复种,作为党员更有责任带好头。我今年打算种20多亩,期盼有个好收成。”曾建中说。 记者了解到,当下,兴宁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抢抓农时深入田间地头助农春耕,为广大群众树立了好榜样。兴宁市农业农村局还成立了5个复耕复种生产技术指导组,组织了一批农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做好土地流转和复耕复种工作。据悉,兴宁市实行“一周一汇总,一月一通报”机制,由兴宁市农业农村局每周收集汇总工作情况,并每月对各镇(街)完成情况进行通报排名,以此推动工作效率提升,促进土地流转和复耕复种工作落实。 大户热情高 荒地变良田 随着一系列有力举措的推出,兴宁各地纷纷抓住春耕生产的大好时机,如火如荼地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散小种植户积极性显著提高的同时,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集约土地进行规模复耕复种的热情更是高涨。 近期,位于宁中镇的兴宁市南药和粮食种植基地开始春播,这是在兴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牵线搭桥下,引进的优质产业项目。项目首期在宁中镇文一村、和一村共流转了500亩土地。该基地以广藿香为主进行南药种植,并与粮食种植实现轮作套种,既稳定粮食生产,切实解决部分农户就地就业问题,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收入。据介绍,项目第二期计划在丝新村、丝光村和坪塘村再流转500亩土地,打造成千亩广藿香种植基地。 伴随着挖掘机和推土机的阵阵轰鸣声,新陂镇新金村的一片撂荒旱地被摊平、翻新,土地也变得规整有序。“我们已经全面完成了丝苗米种植基地的机播插秧工作,现在‘转战’新流转的撂荒土地。”兴宁市辰兴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志新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进行撂荒地的杂草清理、土地翻新工作,为接下来的种植做准备。 如今,兴宁市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劳作的身影。据统计,兴宁全市预流转土地面积9898亩,复耕复种面积共9513亩(含零散农户复耕复种面积),加上梅州柚扩种流转面积7100亩,兴宁全市共完成了复耕复种面积约1.66万亩。
(梅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