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客家人广东的起源梅州。
错,客家人广东的最开始的原点在龙川。也就是陀城。历史不比粤语人的广州城(番禺)少多少。实际上在清朝中叶前,客家的文化中心并不在梅州。清朝中叶后,梅州后来者居上,从惠州府割出兴宁、五华,并焦岭大埔等成立直隶州,一跃成为文化中心。
2、客家地区一直是偏僻的山区.
错,大部分时山区不错,偏僻不算。至少在历史同期来说不是:南越国时期:龙川陀城建于2222年前;兴宁秦王坪挖到楚国编钟(不是当时贵族不可能有的,当时的兴宁属龙川);五华的长乐宫(当时的五华属龙川);唐朝的梅县与兴宁的交界地区的水车窑,是广东当时最大的出口瓷器,目前泰国等地方仍有保存,当然梅县博物馆也有;五代十国时候的南汉国时期,第二重要城市(冬都)齐昌府(也是太子府)兴宁。
3、元朝前客家地区没有汉人,都是少数民族。
错。从西汉开始汉人(这里特指最早的客家先民)一直是主要的成员,从客家的地区宋朝的进士、举人(见地方志)可以知道。
4、客家话形成于明朝甚至更迟?
错。从明清迁出的客家人如广西、四川,现在他们的客家话跟当时迁出地几乎无差别,所以明清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客家话了。客家话与粤语是有个交集的:赵佗从北方带来的军士,产生了第一种北方与南方混合的语言,这是客家话与粤语的底子。包括南汉国,士兵集中三个镇守地方:广州、韶州(韶关)、循州(龙川)这三个地区,广州一直为行政中心,另两个是战略要地。因为广州一直接受着各地南下流民,故此,广州话一直在缓慢而有规律地与西部百越人为主的交融中演变,(如不信,请去听听被誉为老白话的广宁、四会等西江中游一带本地口音,看看熟练广州话的人能否一下子听明白)以古汉语为底所以或多或少夹杂百越语(应壮语成分多)。而另两地区,靠近畲、瑶地区,派生出古客家语言,一经战乱,人口锐减厉害,补充的是以北方人口为主,一般来说,战争过后都有征服者的语言(如普通话的产生),所以在南汉后正式与粤语分道扬镳(南汉后,没有了边关镇守功能),在客家15万子弟的抗元战争全军覆灭后,客家地区人口锐减,北方人带来的语言进一步改造当地,形成最终的客家话。这里可以解释客家话与粤语的异同,也可以解释龙川(陀城)话跟韶关本地话的极大相似,梅州客家与东江客家的异同;更可解释梅州地区因为15万人(文天祥组织,当时15万不亚于现在的150万)阵亡,当时兴宁的县志记载是损失率达到又几千户只剩下200多户,所以当时的抵抗地区(五华、兴宁、梅县),语言被北方人口改造更为彻底。因为同期广东整个省份不过100多万人口。当然这里更能说明一点。宋朝这些地方为汉人,不然不可能为之卖命。所以说,客家话起源于秦汉、形成于唐宋,定型为明初。
5、缚罗国与惠州话有传承关系
错。所谓的缚罗国是给远走为主本地灭族的故国。缚罗国实际上是个氏族为主的联合酋长制度国,在楚国的野蛮入侵下,一路到西南,其中一部落去到当今的泰国了。缚罗国,实际上与壮族人有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罗”就是山的意思,泰国以前叫暹罗,其中由“暹”族跟“罗”族合成,就是说缚罗国无论是语言和文化跟泰国都有相关的传承关系。壮族语很多学者认为是北泰语。
6、水源话是粤语的一种
错。这种命题一般人都是懒得谈的。只是某些行外人热衷过炒冷饭。无论从历史起源和人口构成上都是站不住脚的。甚至举例是“沥”是小溪,而客家话不是。这个有兴宁一句非常粗口的歇后语可以骂回去:细妹里坐沥坝(女孩子坐小溪堤)--膣噏沙(第一个字你懂的,第二个字兴宁话与粤语基本一样的意思,表示张嘴说话动作,整个歇后语形容人满嘴喷粪),更别说兴宁有沥陂这个镇;原因在上面已经分析过。如果水源话是粤语一种,那么赣南东江的客家话基本可以归于粤语的一种了(本人沿着东江走过好多次,东江调基本从江西到惠州没有大改变)。如果成立,这个不但震惊广东学者,国家的语言民系归属要改写,世界的语言学也应改写。所谓苏轼听不懂宋代客家。很容易理解,因为客家话本就是北方语为主与南方混合语言。最简单来说,吴语,上海人根本跟常州人不能沟通、江西的东北角的吴语更是一点不通,但不影响他们是吴语。龙川人从来没有否认客家,但是历史上作为龙川的子弟XX地方居然认为自己是粤语了。当然粤语跟客家可以理解为有宗族血缘的兄弟。
太晚了,要休息。另客家人好多都不能正确打客家字。比如“做脉介”实际上是“做么个”(周杰伦也有过错,“个”在没有普通话侵蚀前,客家话读GEI);第二称是“汝”客家读为NI2,第三人称是“渠”读作GI2……从不是很古的聊斋志异也可以看到的用法和称呼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