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在最近举行的创建平安广东工作首次考评中,我市以160.66分位居全省第一。我市创建平安梅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此,本报开设 “平安梅州·幸福客都”专栏,对我市创建平安梅州的经验做法和成效进行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我市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15年超过90%;两次入选“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排行榜,连续多次获得全省公众安全感第一,创建平安广东首次考评得分全省第一,是全省社会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这一系列的荣誉让“平安名城”成为梅州一张闪亮的名片,而“平安名城”的打造离不开我市着力打造的 “平安文化”作基础。我市把平安文化建设作为平安名城创建的重要抓手,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客家文化,与法制文化相结合,打造极具时代特征、梅州特色的“平安文化”,构建了和谐平安的社会基础。
弘扬客家传统美德
挖掘客都平安文化
崇文重教、知书达礼、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守望相助……传统客家文化中,积淀了大量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向美的优秀文化“基因”。在平安创建过程中,我市创新举措,把文化建设与平安建设相融合,积极营造平安文化浓厚氛围,创一方平安,保一方发展。
为发挥优良客家传统文化的社会教化作用,近年来,我市组织专家研讨、发动社会参与,广泛收集、整理流传民间的以“和”为主题的不同姓氏家训、山歌、典故等特色文化题材,深度挖掘客家文化丰富内涵和思想精髓,寻找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和谐文化的结合点,精心编好含公民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社会诚信等内容的《客家家训》等平安文化宣传普及读物,大力弘扬和挖掘客家文化的人文精神,推动法治文化、诚信体系建设。
去年以来,我市支持拍摄《孝女彩金》电影,大力弘扬客家人淳朴善良、忠孝诚信、尊道厚德的传统美德;大力宣传传播爱心的“广东好人”廖乐年、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李东英等感人事迹,倡导平安文化、幸福文化,培育理性平和、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增强客家“和”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广泛开展文明村居、诚信企业、“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塑造公民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提升全民道德诚信素质。
宣扬平安文化
培育平安新风
我市通过政府主导,群众积极参与,大力宣扬平安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正直善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以普法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为依托,广泛开展平安文化论坛、法律讲座、法制展览、专题演讲、送戏下乡等活动;组织宣讲团、文艺团体定期深入广大农村、社区开展平安文化宣传活动。特别 是以山歌等客家传统文艺形式,创作了一批宣传平安文化的节目,组织群众文艺团体在公共场所演出,让广大群众在参与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接受平安文化教育,养成平安行为习惯。
我市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宣传展示平安文化。在市内各交通要道等公共场所设置大型平安文化公益广告牌,展示警言警句;在单位、企业、学校等地设置平安文化橱窗、走廊;在车站利用站牌、电子屏幕、公交车上张贴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平安文化。我市还将政法机关文化建设与群众工作紧密结合,建立了警察文化、法院文化、检察文化示范基地,并通过开放日活动向公众展示法治文化,开展警示教育。
在 《梅州日报》、电视台、政府网站开设公安政务QQ群、微博、法庭内外等栏目,定期公布警情、案例,发动群众参与平安讨论。推广“捆绑式综治警务”模式,开展政法干警“进村入户”、“警民恳谈”、“大走访”等活动,推动警民共建和谐文化。目前,全市共建立群防群治组织3272个11280人,城乡覆盖率达到75%;建立互帮互助的安全文明小区3500个,覆盖群众30多万户100多万人,形成了“积小安为大安、以基层平安保全市平安”的良好局面。
我市还以创建 “五无”(即无刑事案件、无治安灾害事故、无学生犯罪,无侵扰学校正常秩序行为、无“黄赌毒”现象)学校为目标,由政法系统的优秀年轻干警兼任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教育及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法律法规和安全防范意识。
通过大力推进平安文化建设,我市形成了良好的平安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平安建设。平安文化发挥了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平安建设“发案减少、事故下降、秩序良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共建共享格局。
(陈潮华 饶明新 曾干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