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起得有点大,本人水平有限,谈得不到之处,请理性发言。高考成绩出来了,唱赞歌的有之,反讽的有之,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是对兴宁教育和高考的关注。哪怕是唱反调的,也应该是爱之深吧,否则就不说话了。说实在,兴宁的高考及梅州的高考在全省来说,都是后进的,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局里也早就提出三年备考的方针。但是,真正能够实行的也仅一中一家而已。分层招生以及城里大肆扩招,留给下面的高中的生源如何不想也知道,甚至于家炳本身也不再有信心。而作为后进生而言,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足,不爱学习,在离开老师时,试想,一大群都是后进生,偶尔想起来想学习时却连个问的人都没有!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老师能力是这个论坛里谈得比较多的话题,也常有人质疑兴宁老师们的能力。应该来说,兴宁的师资确实不如人意。在我看来,老师的能力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先天的,也就是学历问题。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不爱听,但事实如此。试想,本身学历不够硬,在课堂上心理上就不占优势,同时,当老师本身的学历不够硬时,想学生打心里尊敬是不太可能也不现实的,这些都会使教学的效果太打折扣。二,后天的,也就是老师从教后认真钻研的。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教学相长。学生的能力的提高靠老师,而老师的能力更要靠学生。分层招生的结果就是,当面对一大群后进生,老师的能力的提高是很难很难的。对于学生来说,一大群后进生三年在一起最终会是如何?俗说人伴贤良品自高!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同时也是学生的事。学生群体是一个生态!
资料的缺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本身资料就缺乏,更加上兴宁各校是各自为政,结果可想而知。大约有十年了,兴宁各校都想尽办法使用广州质检题。最早可能是叶塘通过关系从宪中弄到广州一模并且与他们同步考试,后来一直有一些学校跟广州同步进行一模二模,这些都是那些学校发挥个人力量进行的。(期间有一次是全兴宁都保用)然而除了这些之外,发达地区的资料我们很难拿到,偶尔有时会发下来一些过时的。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零七年是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那时从来没有官方样卷,大家也不知道到时高考试卷是什么样子,而到了高考时,发现跟广州一模卷形式是一样的,说明什么问题,大家想去吧。
每年都会有高考备考会两次,一次在十月左右,一次在一模后。这当口应该是高考备考的重大事件,然而,就在这些会上,基本上连个文字资料也没有发下来,更不用说什么方案什么的。大家可以从网上下载人家的教研会内容看看,相比之后,我们还有什么没做到或做得不够的。
落后地区的孩子见识少,开窍也晚,想跟人家发达地区谈高考是很难的。有一句俗话,山精不如段X,段X不如城X(几个字客家音不会写)。试想,一个山里的孩子什么也没见过,怎么跟城里人比?关于这一点,我想,从现在开始,组织小学生到外面去看看(合水神光山之类的就算了吧),只要组织到位,做好工作,不会出问题的。不要怕出问题就禁止这些。(好像兴宁禁止组织小学生春游秋游是在九九年吧,那一年出了点小事)
马太效应的存在,此消彼长,我们很难一下子改变,可能要好长时间,甚至几十年。
最后说一句:其实挺悲哀的,教育是发展人的,我们却仅从高考去看去说,一切都为了高考。但是,现实又告诉我们不得不如此。这难道不是悲哀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