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80后感叹青春逝去的时候,第一批90后也进入了晚婚阶段。成都主城区今年1至3月,结婚登记的90后女生不在少数。
对此,有网友提出,时代在变,晚婚的标准是否也该跟着变了?
晚婚调查
主城区晚婚女
90后不在少数
近日,记者联系了成都市民政部门,成都市主城区的结婚登记当中,90后晚婚女不少,悄然成为当下结婚大潮之中一股强劲支流。
“今年1至3月份,成华区婚姻登记处总共办理了2322对结婚登记,从数据来看,23岁以后包括23岁的女性晚婚比例约占整个婚姻登记比例的40%至50%。”成华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温燕说,据初步估计,这些晚婚女当中,90后女性约占到20%至30%。
青羊区的90后晚婚女也不在少数,青羊区婚姻登记处每天约办理100多对,其中约有25对为晚婚登记,“其中90后晚婚的占到大多数。”青羊区婚姻登记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趣的是,这两个区登记结婚的90后中,户口基本都是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非成都本地人,学历比较高,工作条件或者家庭条件也比较优越。
金牛区的数据则又略有不同,今年1月至3月,90后结婚登记的分别为10对、17对、16对,而每月金牛区婚姻登记处的结婚登记人员达到500至600对。
晚婚故事
23岁太早了 27岁才算晚婚
“才毕业一年就被‘晚婚’了啊!”当1990年3月出生的崔然(化名)听到自己已经成了90后第一批晚婚族时,感到非常震惊。“我还有很多同学在二十四岁毕业,岂不是很悲催地在大学里就迎来了自己的晚婚时代?”
在杭州做媒体工作的崔然称,压根还没有想过把结婚这项人生大事放到近三年的人生议程中。“结婚不是儿戏,要考虑经济基础,而且现在事业才刚刚起步,平时节奏那么快,也很难有精力去谈婚论嫁。”她告诉记者,目前父母并没有迫切地给她介绍过结婚对象,身边单身的姐妹们也还有许多。而更重要的是,崔然还没有做好结婚的心理准备,“感觉自己还没长大呢!”
“时代在变,晚婚标准也该跟着变了。”在她看来,现在女生的晚婚年龄应该按照“剩女”的年龄来算,27岁就比较适合。她称自己身边绝大多数的女生也是这么想的。
“相亲苦,相亲累,相了半天不般配……”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个相亲段子。如今,李晴(化名)也遇到了同样的遭遇,1990年4月出生的她,在父母眼中,已经算大龄晚婚了。亲友先后为她张罗了十来个相亲对象。可在她看来,23岁就算晚婚,有点离谱。
今年23岁的徐妍(化名)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大一时,她就遇到了合适的另一半。毕业3个月后,3年的爱情长跑终于有了收获。如今,结婚一年多的他们准备要孩子了。
徐妍称,去年毕业前,他们曾为结婚的事犹豫过。男友要回老家巴中,而她家在成都。“当时许多朋友都劝我,读书时的恋情是比较单纯的,毕业后再想遇到一个这么真心的人就很难了。”徐妍说。仔细思量,并经过双方家人的认可,她选择了嫁到巴中。虽然女生23岁已是晚婚年龄,徐妍却是同龄人间不折不扣的“早婚族”。大学同寝室的女生中,她是第一个结婚的。“不过,只要遇到对的人了,就无所谓早婚晚婚了。”徐妍说。
晚婚政策
晚婚源自上世纪 为减缓人口增速
晚婚到底从何而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结婚的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岁,女不得早于20岁。
“晚婚这一概念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计划生育背景下产生的,目的就是减缓人口增速。”成都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冉毅表示,根据《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男女双方按法定婚龄各推迟三周岁以上初婚的为晚婚。
该条例还明确规定了四川省内实行的晚婚的奖励办法,除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20天,婚假、产假、护理假视为出勤,工资、奖金照发。“也就是说在法定3天婚假的基础上,增加了20天假期。”冉毅说。
成都商报记者 赵一丹 张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