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之后风再起时,身边已经没有张国荣的身影,但风却依然继续吹,“留下只有思念,一串串,永远缠”。十年的时间,随着文字化,甚至戏剧化的解读,张国荣慢慢被定格在了明星、巨星这样的标签之上,而对于他本职的回溯,却反而变得越来越模糊。但有时候这些专业成绩,反而和他的明星身份慢慢剥离,后者越纪念越牢固,前者越缅怀越模糊。
其实,对于张国荣的定位,首先就是歌手。1977年,正是凭借翻唱唐·麦克林的一曲《美国派》,张国荣获得“亚洲业余歌唱比赛”的香港区亚军,由此开始正式进入歌坛。和现在的许多歌手一样,由于过于前卫的造型,以及孤傲的气质,张国荣早年的发展并不顺利,最早的两张唱片发行后,问津者寥寥。直到随恩师黎小田加盟华星唱片,才终于凭借《风继续吹》为人所知,并继而以一曲《Monica》咸鱼翻生,从而开启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谭张争霸的港乐盛世。对于现在的人来讲,张国荣的经历足以说明,选秀其实是歌手入行的一个极好平台,完全可以成为流行乐坛的正能量。
如果说娱乐圈是一个染缸,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乐坛更被指摘为商业气息浓郁,那么张国荣则更多的是将此当作一个课堂,从中享受到了音乐的成熟和成长。在《风继续吹》《有谁共鸣》《当年情》《共同渡过》等这些流行经典的光芒背后,除了张国荣的声线慢慢打磨得更磁性,对于歌曲的处理更完美之外,则是他歌手身份的悄然升级。从1983年首次尝试填写《情自困》歌词开始,张国荣在演唱其他音乐人作品的同时,也慢慢由唱歌这种单纯的代入表达,拓展为通过创作来完成独特的情绪展现。事实上,在张国荣的个人作品里,其中有30多首都是出自他本人手笔。甚至他还曾经为周慧敏、王菲和许志安等其他歌手创作过歌曲。在如今这个不标榜自己是唱作歌手就掉价的时代,张国荣对于创作才华的低调,实际上也应该是整个乐坛应该学习的榜样。创作是水到渠成的一种自然过程,而不应该是一种包袱,更不成为卖弄的工具。
从歌手到原创者,从唱片公司包装到自我心境袒露,即使一直处于流行乐坛的最前线,身背许多歌手无法体会的压力,但张国荣却依然通过音乐,一步一步走向人格的独立。他的脚步,对于许多被娱乐同化的曾经的音乐人来讲,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反讽。在无数人只是聚焦于他的明星光彩时,张国荣的艺术独立性、创造性,以及对音乐梦想的执着、坚持和永不放弃,同样带给人许多的暖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