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8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乐见王毅就任外长 称中国有意摸索破局线索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2 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年3月16日,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王毅以99.4%的得票当选新一任外交部长。
  对王毅的当选,最兴奋的是日本媒体,不仅《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共同社等主流媒体均在第一时间予以报道,NHK晚间新闻节目更破例以近5分钟的时间高调报道,认为“日中关系恶化的情况下,在外长人选上起用知日颇深的王毅,说明习近平领导班子为收拾事态,有意摸索破局的线索”。
  “帅哥”+“危机处理专家”
  作为继唐家璇之后,第二位外事口日本职能部门(亚洲司日本处)出身、官至外长的“知日派”外交官,王毅在日本颇有人气。
  2013年3月16日,NHK晚间新闻的女主持人上来头一句话就是:“对这位6年前曾任中国驻日大使的先生,恐怕有很多观众会感到面熟吧……”在目前的情势下,以如此亲切的口吻报道一位中国人,对一向奉行新闻专业主义、在涉中报道时基本以“负面新闻”为主的日本电视媒体来说,实属罕见。
  甚至面向主流社会、一向以严肃面孔示人的《日本经济新闻》,在评论中也以“因相貌端正有‘外交帅哥’的爱称”开头。
  王毅的人事安排受到了日媒的普遍欢迎,其外交履历也因此被反复重温:
  今年59岁的王毅是北京人,出身普通市民家庭。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在靠近中苏边境的黑河度过了8年青春岁月。1978年,他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作为24岁的“大龄生”,王毅每天拂晓即起,边散步边大声朗读日语,苦练发音。这种平民出身和拼命三郎精神,令市民社会的日本人倍感亲切。
  1982年大学毕业后,王毅进入外交部,在亚洲司任科员。此时的王毅,学术理想未泯,业余钻研日本史,曾有学术论文《论日本大化改新的成败》发表于《世界历史》杂志(1983年第3期),在外交部小有文名。
  1984年,胡耀邦访日,王毅奉命起草总书记的讲演稿受到激赏,后破格提拔为日本处副处长。作为胡耀邦访日的成果,3000名日本青年应邀访华,成就了1980年代中日友好“蜜月”期的高潮。王毅是其接待工作的实际负责人。后来,这批人士中出了很多对中日友好抱有真诚理想的贤达人士,其中一些也成为了王毅日后的外交人脉。
  除了平民出身,王毅的外交生涯也会被反复提及。1989年9月,王毅被派往驻东京的中国大使馆任参赞。时值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一个空前微妙的时期,中日经贸也处于全面中断状态。这初次派遣,颇有“临危受命”的意味。
  2004年,王毅作为驻日特命全权大使再度赴东京,修复因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靖国神社参拜而骤然冷却的中日关系。可谓危难之际,再度被委以重任。
  这使得使王毅身上多了一重“危机处理专家”的履历。日本人也有类似的所谓“吃水不忘掘井人”的情结,民间有“报恩”文化,也难怪王毅让日本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除此之外不能不说,王毅身上的某种堪称独特的品质,使他成为一个特别易于为日本民众所接受的中国外交官。
  作为大使赴任后,他马上邀请住在中国使馆周边的街坊四邻到使馆做客,也四处演讲;他不仅与政治家和高官打交道,也与一般的民众甚至大学生保持交流;他爱好登山,爱读日本的古典,洗练的趣味更加深了他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强化了与日本社会和日本人之间的纽带。
  日本民众也觉得这位相貌酷似时代剧中人物的大使,不仅日语流利,而且总是面带微笑,风度宜人,这种温婉儒雅的气质风度让王毅的粉丝尤其是女性粉大增。
  “一流的外交官”
  说起王毅,他的老“对手”、前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说,“印象最深的是脑子好使,绝对是一流的外交官”。
  王毅驻日大使任上三年,东京成为制约小泉政治“暴走”的外交前线,王毅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小泉2004年元旦第4次参拜靖国神社之后,不仅小泉访华和温家宝总理访日被取消,连在第三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会谈也要重新纳入考量。因为此前,面对日本国内舆论对其迟迟无法实现两国首脑峰会的指责,小泉曾公然搪塞说“反正可以在国外(第三国)见面,不就得了嘛”。
  赴任伊始的王毅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应对即将于2004年11月下旬,在智利圣地亚哥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的首脑峰会:见,还是不见。
  当年11月9日,王毅与日外务省事务次官(相当于副外长)竹内行夫紧急磋商。担心预计中的第三国峰会再次“黄掉”,竹内口头提议,包括“小泉首相于首脑会谈前后,不明言‘明年也要参拜"、“表明将切实处理靖国问题的立场”等。王毅当场笔记,并火速通过北京的国务委员唐家璇向上呈报。
  2004年11月22日晚,胡主席会见小泉,径直端出靖国神社问题,强调“明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一敏感之年”,敦促对方自制。诡异的是,首脑会谈结束后,CCTV和新华社等中国中央媒体却迟迟未予报道,首次见诸报道已是峰会结束12小时之后。
  而就在报道前1小时,小泉与同行的日本记者恳谈,被问及来年有无靖国神社参拜的打算时,小泉回答:“无可奉告”。
  日本著名作家、时事通信社驻北京特派员城山英巳在著作《中国共产党“天皇工作”秘录》中分析称:“原来中方是在确认小泉是否按双方的约定出牌的基础上,才予以报道他们并不信任小泉。”在两国关系的危机关头,外交官“如临如履”的心境可想而知。
  王毅还曾被卷入另一场与靖国神社参拜有关的口水官司中。2005年4月,小泉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后,王毅在演讲时公开质疑小泉作为首相的公职参拜行为:“日本国民去靖国神社我们不会置喙,政治家去我们也不视为问题。但是,首相、官房长官和外相是日本的脸面。我们曾有过这三人不去(靖国神社)的君子协定。希望日本能退一步,切实加以应对。”
  王毅此处明言1986年8月15日,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参拜靖国神社后,遭遇中方的反弹,后与中方之间曾达成过关于“三驾马车不参拜”的“君子协定”。
  但正值靖国神社参拜问题持续发酵的节骨眼上,王毅言论被媒体广泛报道后,日方竟一致矢口否认,连时任中曾根内阁官房长官的后藤田正晴也说“我不认为有过那样的君子协定”。一时间,王毅遭到日本媒体的围攻。
  以王毅的资历和稳健,绝不可能妄言。后来,日本前外相高村正彦出来打圆场说:“我觉得虽然并没有协议,但那种形式还是延续下来了。”尽管高村并不认可“君子协定”存在,却间接承认了长期以来,自民党内确曾有过内阁“三驾马车不参拜”的自肃的事实。
  小泉退场后,在王毅与时任外务省次官的谷内正太郎的斡旋下,2006年10月,终于实现了时任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的“破冰”之访。城山英巳在其著作中记录了胡锦涛会见安倍时的情形:
  “记得1997年3月,安倍先生访华时,我曾会见过您。”胡主席的记忆力令安倍大悦是肯定的。
  随后,安倍话头转向自己的此次访华:“多亏了戴秉国先生和王毅先生的尽力。”胡主席接过话头道:“还有谷内先生。”
  在场的中国外交部官员听了这番话语应酬,越发强化了对安倍在首相任内,定然不会参拜靖国神社的信心。
  “知日派”的特殊困难
  驻日大使任期结束,王毅作为副外长又参与了朝鲜六方会谈,担任六方会谈首任主席。中国作为六方会谈主席国,为解决朝核问题,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做了大量工作,有功劳,有苦劳。而这背后,自然都有王毅折冲樽俎的身影。
  2008年,王毅离开外交部,转任国务院台办主任,主持对台事务。其间签署了意义重大的经贸协定,两岸关系稳步发展,有目共睹。尤其是因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中日关系再度陷入低谷时,作为体制内顶尖的“知日派”,王毅发挥对台事务的经验,从战略高度呼吁“两岸共同维护钓鱼岛主权”的表态,令人印象深刻,其战略意义不容小觑。
  日本主流媒体数年前便预测王毅复归外交口是时间问题,并对此充满期待。但王毅自离开外交部以来,一直刻意回避日方的各种请求,从未“越位”。对此,日媒也予以最大限度的理解:惟其“知日”,客观上才必须与日本保持一定距离。
  前大使宫本雄二说:“由知日人士填补决定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位置,我们固然应该欢迎。但另一方面,在中国国内,也会被所谓‘知日派’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他当然会意识到这一点。”
  宫本从自身外务省“中国帮”出身的资深“知华派”的人生经验出发,暗示了中国“知日派”意识到国内舆论的存在,反而难有作为的另一种困难。
  进而言之,两国关系的此番动荡,动因非数年前的靖国参拜、历史问题等意识形态化因素,而是关涉主权问题,双方谁都难有转圜余地。况且,后“不惑”时代的中日关系,已然超越了“因人而异”的阶段,也确乎是一个现实。
  虽说如此,中国屈指可数的“日本通”王毅就任外长,毕竟令日本舆论感到了两国关系改善的一线契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11/20 16:28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