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认种的345亩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丰收时节稻浪滚滚,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其间进行抢收作业,村民脸上洋溢着收获的笑脸。这是不久后兴宁市黄槐镇将呈现的乡村振兴图景。 近日,广州市天河区组团单位到黄槐镇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及耕地认种协议签订活动,探索驻镇帮扶单位机关党支部、企业党支部与黄槐镇行政村党支部组团共建的党建工作新格局,试点实行认种模式推进复耕复种工作,以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 首次签约认种地块面积达345亩 土地不撂荒,发展添希望。近年来,黄槐镇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取得了积极成效。不过,由于地块不平、先天基础薄弱,黄槐镇还剩余一些零碎、偏远的撂荒地未能实现复耕复种。如何啃下这些“硬骨头”、保障撂荒地复耕复种长效化等问题摆在了黄槐镇党委政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面前。 杂草丛生的撂荒地。(王丽莉 摄) “去年我们引进农业企业,流转了89亩撂荒地种植红薯,今年红薯种植面扩大到240亩,产业发展不错,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启发。”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邹勇告诉记者,黄槐镇青壮年外出务工者多,务农者越来越少,依靠村民个人复耕复种,难度大,局限性多,开垦复种成本高。如果能够引进农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资源联用,推行农业现代化种植技术,将实现最佳效益。于是,结合实际,去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创新提出撂荒地耕地认种活动方案,拟向广州天河各帮扶单位、企业及个人发起以“我在黄槐有亩地”为主题的耕地认种活动。由黄槐镇镇村干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做好群众工作进行撂荒耕地集中托管,认种方从黄槐镇各自选取一个连片面积约10至30亩的地块作为认种区域,并与村经济联合社签订认种协议,支付每亩3000元认种费用,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则负责按时按质完成粮食作物种植管护、采收等工序。以一年每亩丝苗米产量600斤为标准,认种地块最终收成的80%归认种方,剩余的20%归村集体。 耕地认种活动提议引起了天河区各帮扶单位的重视,今年开年天河区组团单位就召开了联席会议,2月24日天河区组团单位到黄槐镇开展联席会议,3月17日天河区组团单位与黄槐镇党建结对共建及耕地认种协议签订活动开展。据统计,今年首次签约的认种地块面积达345亩,共有77个企业单位、22名个人参与认种。“广州市天河区各帮扶单位、企业及个人的参与热情高,签约活动结束后都还有人希望能参与进认种活动中来。”该工作队队员曾晓鑫笑着说。 开垦复耕各项工作紧锣密鼓进行 在黄槐镇西埔二村、宝丰村等认种地块现场,放眼望去,高低不平的撂荒地上杂草丛生。一些村民正在奋力清除杂草,开垦复耕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灌溉沟渠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什么需要尽管说,我们一定全力配合复耕复种。”一见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宝丰村村支部书记王国中马上汇报相关工作进度。“这次宝丰村有20亩撂荒地被认种,其中10亩地荒了六七年,10亩地荒了三四年。如今能够复耕复种,不仅村集体收入能够增加,还美化了乡村环境,大伙儿都很高兴。”王国中开心地向记者介绍道。而在槐西村认种点,110亩撂荒地已完成开垦,村民正在田里进行育秧,现场一派春耕春种繁忙景象。“我现在来这里帮工,每天工钱120元,既能照顾家里,又增加了收入。”禾村村民何兰招表示,耕地认种活动不仅盘活了撂荒地,也将附近闲置劳动力利用了起来,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开垦好的认种点上正进行育秧。(王丽莉 摄) “目前我们引进了2家农业企业进行开垦复种,种植的作物暂时仅仅是丝苗米,品种为华航48号。”邹勇表示,耕地认种模式链接了两地资源,既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担当搭建了桥梁,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更有利于将撂荒、闲置土地串联起来,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长效化,助力黄槐镇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下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将继续积极探索“水稻+”轮作模式,提高产业效益,推动乡村体验游,挖掘乡村价值。同时,驻镇帮扶单位机关党支部联合管辖、服务区域内的企业党支部与黄槐镇的12个行政村党支部,将以组织联建、党员互动、活动互联、实事联办、资源共享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共建活动,促进党建工作与帮扶工作深度融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衔接乡村振兴一体推进,以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梅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