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石马镇新群村浣溪叠石、木质水车在提升景观观赏性的同时,再现客家先民在农耕时代的“田园记忆”。(连志城 摄) 兴宁市石马镇“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项目建成“三桥揽月”“对歌台”“锦绣长廊”等节点。(连志城 摄) 今年五一假期,已全面建成的新陂叶塘“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再迎游客小高峰。除此之外,正在建设的石马镇“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已成为兴宁乡村游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兴宁市以麻岭河一河两岸景观轴为线,按照“打造亮点,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工作思路连片推动乡村振兴,成功打造了新陂叶塘“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如今,兴宁市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石马河为轴心,因地制宜、串珠成链打造石马镇“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 六村联动串珠成链 在石马镇,一条石马河流经洋门、向前、陶背、新群、刁田和新石六个村,串起了石马镇“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去年以来,兴宁市在以麻岭河生态景观带为核心,成功打造新陂叶塘“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的经验基础上,立足“一城一廊一带”发展格局中“生态涵养带”的发展定位,依托石马镇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新农村建设基础等优势,以石马河为轴心,打造了这个“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项目。 “石马河沿岸有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源,途经的6个村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且各有特点,将它们联动起来连片打造,可以有效实现六村之间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矩阵效应’,打造出一条精品旅游路线。”石马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区域总长度约为8.2公里,县道依河而建,村庄亦在沿线,建设时遵循自然、人文、乡土,保持了现状用地形态及特征,在沿线设置节点、打造新地标,将还原乡村风貌,提升当地人文。 在整体规划布局中,示范项目将形成“一水五区十二景”。其中“一水”指的是以石马河曲线为线路,健身与自然为主题,亲水健身步道与农林小径结合形成动线,在驳岸上“添彩”,形成沿途风景线。“五区”是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生活现状,将项目整体区域分为五个小区域,对应石马印象、生生不息、田园牧歌、铭记传承及左林右李五个主题。 据介绍,五个主题中,“石马印象”借助三眼桥的古韵特色,以及石马镇有名的“刁嫂子山歌”,打造网红观赏点;“生生不息”以特产为花生的向前村为中心,向周边扩展,体现本地产业;“田园牧歌”以当地自然及客家人文风光为主,点缀体现客家耕读特色文化,再现浣衣、鞭鱼等客家特色的生活场景;“铭记传承”则依托当地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悠久的革命传统,重点打造民主革命先驱何天炯故居和旅游驿站,弘扬革命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左林右李”位于新石村,于石马河两岸种植桃林与李园,取“左邻右里”之谐音,既体现石马的邻里和睦,又突出主题。 此外,“十二景”指的是根据现场的地势地形及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在石马河沿岸设置十二个景观节点。通过石马河的串珠成链,这里将会被打造成为集人文风貌展示、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态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发展等于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节点打造凸显特色 驱车从县道013线来到石马镇,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经过修复以后的三眼桥,一排木围栏沿石马河而建,河岸边道路整洁,周围种上了各种观赏植被,桥边观景台、对歌台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融合,新颖美观且风格各异,成为一道美轮美奂的新风景。 三眼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以前进出石马镇仅有一条道路,而这座有三个桥洞的石桥,则被视为石马的“大门”。外出谋生的人,走出了三眼桥,便已是他乡异客。衣锦还乡的人走过三眼桥,便意味着“到家了”。如今,三眼桥作为示范建设的其中一个景观节点,经过修复改造后成为了“打卡点”,散发着其浓郁的乡愁韵味。 在新群村,河流中央的浣溪叠石将河道两岸连通起来,行走于此,自然气息扑面而来。这种自然汀步增加了亲水性,融合村民生活,展现出了最美乡村画面。河岸旁,一个大型的木质水车在流水的冲击下缓缓旋转,该镇负责人介绍道,水车作为古代劳动人民广泛使用的灌溉工具,见证了中国农业文明,这个景观节点的打造,在提升景观观赏性的同时,能再现客家先民在农耕时代的“田园记忆”。 “经过半年多的推进,连片示范区已具雏形,已完成‘石马印象’‘田园牧歌’‘铭记传承’主题项目建设。”石马镇负责人表示,项目已建成了“三桥揽月”“对歌台”“锦绣廊”“桃花园”“天炯广场”“天炯故居展览馆”“沿河健身步道”“亲水汀步”等节点项目。眼下,石马镇“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建设仍在快速推进中。
(梅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