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宁,足球文化已经嵌进了一代代人的基因里,上至花甲老人,下至蹒跚孩童,都会因足球而“兴奋”。 兴宁是足球之乡。近年来,为了实现“用足球点燃一座城市的梦想”,兴宁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搭建平台,营造浓厚的足球振兴氛围。从2019年开始,兴宁市委、市政府更是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振兴足球的政策,极大推动重振足球之乡的步伐。 ●梅州日报记者 罗玮 百年 历史 嵌入齐昌发展的足球基因 兴宁人爱踢球,还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 据历史记载,在二十世纪初,球类运动就开始传入兴宁。1922年,兴宁便开始有球类比赛;1930年,兴宁人罗冠群组织了第一个社会足球队——宁江足球队,并时常开展比赛。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宁更是向国家输送了许多足球名将。1988年,在卡塔尔举办的第九届亚洲杯足球赛,谢育新、郭亿军、张小文、伍文兵四名兴宁籍国脚同时出现在赛场上,这在全国2800多个县(区)中属唯一,在中国足球史上也是奇闻。蔡锦标、郭亿军、谢育新、伍文兵、张小文及中国女足“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吴伟英,被人称为“一县六国脚”。兴宁,也一度被当时的全国球迷誉为“国脚的摇篮”。 在兴宁,足球运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历史记载,1950年元旦,兴宁举行了首次足球单项竞赛。到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更是赛事频繁,各类杯赛联赛达到高潮,诸如:“三好杯”“振兴杯”“焕昌杯”“宇新杯”“江河杯”(后更名为南丰杯)和职工足球联赛(后为足协足球联赛)。其中南丰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一届至现在已连续举办了三十四届。兴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永辉告诉记者,目前各类足球赛在兴宁普及中创新,基本形成了各领域、各年龄、各群体全覆盖,呈现出全民足球运动的盛况。 在兴宁足球的发展历程中,足球基因被不断植入一代代兴宁人的身体里,推动着兴宁足球事业一路向前发展。如今,漫步在兴宁的城市乡村,明显能感到足球是这座山区小城的“激情符号”。每天天亮至夜间,在学校操场上,在各社会球场里,都能看到踢球的身影。兴宁市足球协会会长 、育新足球俱乐部负责人谢育新说:“只要是一块相对平整的空地,就能看到兴宁人踢球的矫健身姿。” 夯实 基础 新增84块标准化足球场地 足球运动发展,场地是基础。要把兴宁“足球之乡”品牌擦得更亮,解决场地问题便是最基础的一步。2020年3月31日,兴宁市足球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提出,2020年底兴宁市将新增84块足球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闲置用地不断减少的背景下,这是个不小的挑战。 记者从兴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了解到,在足球场选址新建前,兴宁市共有足球场204块,这是数十年累积的建设成果。 “足球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各级各相关部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全力支持足球产业发展,点燃足球之火,发展好足球经济,把兴宁“足球之乡”品牌擦得更亮。”梅州市委常委、兴宁市委书记余其豹说。 在兴宁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如今,84块足球场地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正分批次向群众运营开放。 在叶塘镇河西村,一座崭新的五人制足球场在麻岭河边的荒土地上建成启用。该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华明告诉记者,河西村一直以来都有过年过节踢球的传统。在足球场还未建设之前,村民需要到邻村甚至别镇的球场踢球。如今,村里有了自己的球场,实现了“家门口踢球”的愿望。在兴田街道两海会馆旁,新建的五人制场地也改变了附近居民“有球无处踢”的囧境。“两海会馆球场是在老城区休闲公园的基础上建设的,在还没建设之前,时常能见到小孩子拿着球玩耍,但想要真正踢比赛还得到距离较远的赛马会球场。”附近居民廖姐说。 河西村足球场和两海会馆足球场的建设只是兴宁市84块新球场建设的缩影。在这背后,体现的是兴宁市发展足球的决心。 足球场地的不断完善,为全民足球运动发展提供了保障,各类足球赛事接连不断,群众参与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据了解, “市长杯”“南风杯”“足协杯”“贺岁杯”“育新杯”五大杯赛和校园、镇(街道)、职工和草根四大联赛,每年都会上演。仅2020年,马会球场就举行了大型比赛243场,兴宁全市足球比赛场次近1000场,参赛人数多达2.5万余人,吸引观众约32万人次。 “完善的足球场地为我们这些足球爱好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运动场所。特别是今年,我感觉兴宁足球最大的变化便是踢足球的越来越多,氛围也越来越浓。”市民王先生说。 重视青训 建设足球人才成长新摇篮 新年伊始,尽管气温持续走低,但在兴宁市各中小学校的球场上,孩子们在足球教练或体育老师的指导下,不惧天气寒冷,尽情地奔跑。 近年来,兴宁按照梅州市三系一体青训要求,稳步推进教育、体育和社会三大系统融合,成立校园足球俱乐部、高中阶段自主招生足球专项班等,着力打造足球人才成长的摇篮。 在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兴宁市兴城灌新小学,记者看到楼道里的展示墙上贴满了同学们写的足球作文、画的足球手抄报还有关于足球的硬笔书法。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这座在校学生不足500人的小学校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将足球作为一项重要课程,还出了张琳、张志、张广恩、张中华等数位省级、国家级足球运动员。该校校长黄启平告诉记者,学校每周至少有一节足球课,在体育课中也会加入足球训练课程,同时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向同学们科普各种足球知识。 新球场的建设,改变了同学们练球“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三天两头摔倒受伤”的困境。如今,每名从灌新小学走出去的学生基本都会踢球,学校的女足在近年来的发展下,频频获奖并逐渐成为“品牌”。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梅州足球未来发展的基础,加大对青训的投入力度,已经成为振兴兴宁足球的一个主攻方向。据统计,目前,兴宁市共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1所;广东省校园足球传统项目学校一所、推广学校33所;梅州市校园足球传统项目学校4所,梅州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9所、推广学校45所;每年有8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足球运动,占在校总人数的70%以上。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足球名宿也开始加入青少年足球的普及工作。前国脚谢育新回乡后便积极投身于青训工作,创立育新足球俱乐部,立志培养足球后备力量,推动家乡足球青训发展。目前,业余体校组建了十支不同年龄段的男女足球训练梯队,近年来先后为国家和省级队伍输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150多人。罗燏成为广东唯一入选U19国家女足集训队的队员…… 擦亮品牌 打造“足球+”产业发展试验田 振兴足球,不仅要让“人带球突破”,更要让“球带产业突破”。在坭陂镇的广东红旗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作业中的机械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工人在车间忙碌赶订单。据了解,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一直以来主要生产各类健身器材。从2016年起,公司开始有意识地发展足球器材。 “在外出交流中发现,许多地方球队里都有不少客家人,同时由于缺少科学训练器材和规划,校园足球经过多年发展也起色缓慢。作为足球爱好者,便萌生了开发足球产业的念头。”在谈及发展缘由时,该公司总经理肖源标说,现在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三位颠球训练器、传接球训练器、停球训练器、足球教学平台等专业足球训练器材和软件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最新研发的无人球场管理系统也将于近期下场测试。同时,该公司还成了当地脱贫攻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吸纳本地劳动力,截至目前,公司80%的生产工人都来自本地。 小足球踢出大产业,小足球带出大事业。如今,兴宁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足球服装和器材制造、足球青训为主的特色足球产业。其中,红旗体育被广东省体育局认定为广东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跃速体育是广东省最大的体育品牌之一,连续两届成为省运会“唯一指定运动装备”企业。 接下来,兴宁将充分利用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优势,加快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提升足球用品与装备制造科技含量和品牌知名度,着力打造成为中国南方足球用品和装备制造中心。同时,将体育、旅游、康养三大产业有机融合,打造以足球为体育主题的康养基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翻开《兴宁市足球发展十年规划》,在体制机制、场地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我们看到了兴宁足球振兴的底气和信心。如今,乘着国家和省、市足球改革发展的政策东风,兴宁足球的发展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振兴兴宁足球事业未来可期。 记者手记 小足球带动大发展 如果问闲暇时最爱干什么?“踢球去”一定是兴宁人口中的高频答案。在兴宁,球迷的热情、球场的数量、火热开展的足球青训,再到发展足球产业,足球早已成为这座山区城市的发展标记。而在2020年,分布在各镇街的84块新建标准化足球场地,让我们看到了百年球乡找准定位夯实基础再出发的信心。兴宁人民对足球的热爱与期待,更是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定要振兴足球。 在社会球场上,我看到了活力四射,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的兴宁人民;在校园球场上,我看到了青春洋溢,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输的未来之星;在足球产业生产车间里,我看到了刻苦钻研,突破创新的企业活力......足球不仅是一项能够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它更能体现一种拼搏奋进的精神,能够点燃人们的激情、振奋人民的精神、增强市民的自豪感。而球场上的他们,训练中的他们和工作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他们正是助力兴宁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和力量所在。 小足球踢出大产业,让小足球带动大发展。如今的兴宁正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前路尤须拼搏与奋进。用拼搏的小足球点燃发展的大热情,兴宁的未来也是振兴可期。(罗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