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事关民生大计和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近年来,兴宁市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大力推进一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不断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民生水利建设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环境优美的合水水库肩负着兴宁城区几十万人的饮用水供给和耕地灌溉任务(高讯摄) 项目建设惠民促发展 碧水蓝天、草木丛生,在兴宁市叶塘镇河西村,麻岭河缓缓流淌,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和沿岸的花草树木,远处还有不少村民用河里引来的水浇菜。 “以前河道里到处都是垃圾,去年建设好以后,周边的环境都提升了档次。”河西村村民陈先生告诉记者,村里这几年变化很大,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是兴宁市完成新陂、叶塘“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项目建设的其中一个节点。经过几年的打造,麻岭河变得水更清、河更畅,成了周边地区游客乡村游的热门选择。 刁坊镇三金拦河闸横跨于宽阔的河面(刘海阳摄) 站在兴宁市亲水公园沿江的亲水栈道边,放眼望去,宁江河面上波光粼粼,美景同样令人沉醉。亲水公园是兴宁市实施“万里碧道”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一区如今已建成开放,既满足了市民的休闲游览需求,又极大地提高了宁江河流域的防洪能力。 在刁坊镇,三金拦河闸横跨在宽阔的水面上。据介绍,该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为了补水灌溉和改善水环境,解决上游城区防洪内涝、兼顾固床和发电等问题。项目建成后,对保障下游3.2万亩耕地灌溉用水、提高合水水库灌区抗旱排涝能力和改善上游河道水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兴宁市亲水公园既满足市民休闲游览需求又提高宁江河流域防洪能力(刘海阳摄) 去年以来,兴宁市持续推进城乡给排水、民生水利、防洪、水土保持和崩岗治理等一大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4.17亿元。 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在合水镇,登高眺望辽阔的合水水库,连绵的山脉间,偌大的水库清澈无比,水浅处碧绿,水深处湛蓝,美丽的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合水水库是兴宁市的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担负着兴宁城区几十万人饮用水供给和周边耕地灌溉用水的重要任务。兴宁市以铁腕手段抓好合水水库水质的保护工作,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如今,水库保护区范围内的动物饲养、餐饮、码头、游船等项目已经全部清理关闭,周边村民生活垃圾整治和污水处理设施得到完善,废水排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兴宁近年来还多次在合水水库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维护鱼类的正常繁衍,确保了合水水库和宁江水系的生态平衡。 兴宁各地正把握时机掀起冬修水利热潮(张森源摄) 在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兴宁市还投入1000万元完成宁江东岸排水总沟清淤工程,投入1400多万元完成东排沟两岸景观升级和生态修复工程,投入1亿多元建设东排沟各排污口截污设施,目前黑臭水体整治已初见成效。 “去年我们一共投入资金478.59万元,在兴宁开展常态化的‘清漂’行动,切实保护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兴宁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兴宁还投入140万元实施宁江河生态流量监控系统项目,目前监控设备正在安装中,完成后将可以更加科学地调度韩江流域兴宁区域水生态流量。 “一河一策”落实河长制 志愿者们身穿红马甲,背包、衣服、旗帜上印着“节水爱水护水,从我做起”“科学治水,人水和谐”“科学用水、自觉用水,做一个爱水好公民”等宣传标语。他们边徒步边沿河岸清理垃圾,既净化了河岸风景,又向沿岸市民传达了保护母亲河的环保理念。 这是作为民间河长的兴宁市阳光义工协会多次组织开展巡河徒步宣传活动的一个场景。该协会负责人刘英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共组织116名护河志愿者开展了4场巡河护河活动,积极为兴宁市的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改善、水安全保障贡献力量。 民间河长徒步巡河宣传(兴宁市阳光义工协会供) 兴宁市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流共有50条695.36公里长。为深入做好河长制工作,兴宁印发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各镇(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并建立了“河长+义工护河队”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河长制工作。“一河一策”是兴宁市推进和落实河长制的重要抓手,当前兴宁已编制并发布实施了“一河一策”工作方案,建立了“一河一档”和“互联网+河长制”治水模式,河湖水质持续改善,水生态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兴宁市日前召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要继续加快建设“广东智慧河长”项目,尽快落实各级河长制湖长制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努力实现“水清、岸绿、河畅、堤固、景美”人水和谐的河湖管护目标。同时要开展河长制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监督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共同让兴宁大地水岸常绿、江河常清,造福子孙后代。
(梅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