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于人大附中、就读于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1岁的钟道然有着令很多人羡慕的教育背景。而就是这样一位众人眼中的好学生、体制教育的成功者,却“离经叛道”向中国教育“宣战”,直言“我不原谅”中国教育体制,发出了90后铿锵有力的质疑声。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痛苦,现在的孩子又渴望着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呢?
个性张扬的钟道然。(受访者供图)
叛逆的“好”学生
钟道然从小就是个让家长骄傲的孩子:成绩一直很优秀,基本没上过补习班。从人大附中毕业,考入人民大学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他的人生顺风顺水。
可钟道然知道,在他的身体里生长着两个“自己”:一个是表面上为了学业遵从考试原则的自己,而另一个是内心喜欢文艺充满叛逆的自己。
内心的叛逆,让高中阶段的钟道然做了不少叛逆的事。高一那年,两个女生因为迟到被班主任罚站半小时。钟道然认为这是体罚,“体内的正义感作祟,我为此给校长写了一封信状告班主任。”因为这封信的作用,那位老师向钟道然表示了歉意,并承诺不再用这样的方式罚学生。
另一种叛逆来自他的“樱桃小丸子”发型。这个内心腼腆的孩子,倔强地认定发型代表了他真实的自我,可却不想这一古怪的造型不被很多老师认可。
在高中一模考试前,老师终于忍无可忍,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剪发那下一个星期就别来上课。“所以我就干脆来一个‘买一送一’,连续两周没去学校。”最终,钟道然一模考试成绩非常优异,这一次对抗不了了之。
进大学倍感失落
和其他的中学生一样,钟道然会抱怨学习,也会为自己的成绩患得患失,他希望进入大学后,这一切都会改变。
可是进了大学,他才发现自己和周围同专业的很多学生一样,并不喜欢经济。“想象自己每天必须穿着西装革履朝九晚五出入写字楼,知道自己几点会做什么样的事。这样的生活让我无法忍受。”看着同学们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为了今后的工作、读研和出国,努力经营着和老师的关系,钟道然突然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成长,突然觉得自己成长中的最好时光都用于标准化的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我们的创造力和个性全部被标准化。我当时觉得我必须写一点什么,如果不写下来我就会死掉。”
曲折的出书过程
在接下来的9个月里,钟道然开始了艰苦的写作过程:查阅了数百本关于教育的书籍,研究国外的教育体制和古代的教育方式,试图进行逻辑性的分析和对比。
“这是我第一次那么迫切地自发想做一件事。”为了写书,钟道然退了大二大部分的专业课,只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类选修课学习。
写完书稿后,钟道然自己尝试联系了十几家出版社,虽然有几家表示过兴趣,可是最终都因为他比较激进的言辞观点而放弃。半年的时间里,他不停地在联系、修改、失望的过程中徘徊,差点丧失信心。
然而,所有的等待都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三联书店出版社看中了他的书稿,并承诺为其出版。同时,钟道然寄给易中天的书稿不仅得到了易中天的力挺,欣然为他写序,还将其推荐给了武汉大学完了,所学的所有东西就好像一个你花了很多精力写的文档,然后毫不犹豫扔进了回收站。
记者:你的同龄人是否都和你这样对教育充满不满?
钟道然:其实学生也都会抱怨,但也就是抱怨而已。我其实就像《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真话的孩子,做了别人没有去做的事而已。我不是简单地宣泄情绪,不是为了反抗而反抗,我认为其中有我的积淀和理性的思考。
记者:你看起来在现有教育下游刃有余,让很多人羡慕,为什么是你站出来反抗?
钟道然:就和我书里说的,我成绩好,不过就好比我的牢笼是金色的栅栏,甚至是金色的马桶,但改变不了它是个牢笼的现实。
渴望受益终生的教育
记者:在你的期望中,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
钟道然:就是让青少年按照他们所渴望的去学习,喜欢什么学习什么。国外有很多五花八门的课程,甚至会教学生如何去生活,如何做木工,如何谈恋爱,这些都会作为大学录取的参考。我觉得这些东西,才是会真正存在“硬盘”里的东西,终生受用。
记者:写这本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钟道然:真的没有想过什么名利,我有三个目的,一个是挽救我白白流失的那些时光;二是我将其视作我的艺术创作,表达我个人的美学观点;最后,也作为我向我的偶像王尔德致敬的方式,我在书里用了很多他的语句。
记者:预期到自己的书可能带来的影响吗?
钟道然:我根本没有想过会有一天坐在这里接受记者的采访。书出了以后,很多同龄人联系我,说我写出了他们的心声。还有易中天、杨东平老师的认可,也都是对我的鼓励。
记者:那对于争议的负面声音,你怎么看待,觉得自己是个“刺儿头”吗?
钟道然:有的人根本没有认真看我的书,就认为它幼稚。还有的人认为我“没有那么疼,叫那么大声干什么”。我不介意自己是个“刺儿头”,这是我的个性和独立性。
不代表90后只代表自己
记者:“80后”也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了中国教育,那就是韩寒。你怎么看80年代的韩寒和90年代的你?
钟道然:我欣赏韩寒不是因为他是作家,而是他赛车手的身份。如果他一直写作,可以过更闪耀安稳的人生,但是他却要拿那么多精力去做吃力不讨好的赛车,我觉得他是在尊重自己的内心。80后和90后,都是贴的标签而已,90后接触网络更早,个性更鲜明。我也不能代表90后,我只能代表我自己。
记者:接下去的道路,你准备弃商从艺了,也许意味着你的人生可能会动荡窘迫,你想过吗?
钟道然:我不喜欢我的人生是可以预见的。我觉得痛苦是必然的,要么选择痛苦的肉体,要么选择痛苦的灵魂。两者间,我只能选择拥有美好的灵魂但是痛苦的肉体。
各方说法
王女士(钟道然的母亲)
支持孩子退学选择
我们一直属于比较开明的家庭,所以对于孩子也一直是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当他开始说要写书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没当回事,可是等我看见他写的前言时就震惊了。我从来不知道这个孩子有那么痛苦,有那么多的想法。
其实看完这本书,我们做家长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比如要是在过去,我肯定不能接受孩子放弃现在让人羡慕的学科,去学看起来以后生活都会没有保障的艺术。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更安稳的人生。可如今,我们才发现过去其实还是不够了解孩子。我们决定支持孩子的选择,让他保持自己的个性,走自己要走的路。
秦金森(钟道然的高中班主任)
从小就不安于现状
在中学阶段,钟道然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很聪明,但是深藏在内心有点叛逆的孩子。他很爱思考,也看了很多书,多才多艺,但是不善于和人沟通,有时候容易想当然。我觉得钟道然有一定的才华,是一个不会安于现状的孩子。
从人大附中来说,我们鼓励学生能有批判精神。但是批判精神不是调侃、骂街,不应该伤害,只凭主观臆想来妖魔化,而是要有广泛的沟通和调研。
至于钟道然的书,我要读了以后才能评价,我也会和他进一步沟通。其实很多教育的现状,方方面面都有无奈,激烈的生存状态导致大家不能随心所欲。
新书反响出乎意料
看见钟道然的书稿后,我就被打动了。教育是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而如今标准化教育的结果是生产出标准化的人才,把天性多样的人变成标准化的人,这样的教育是很可怕的。
钟道然写书不光只为了呐喊两声,他看了大量书籍,有客观数据,有调查,有资料支撑,有理性探讨。
第一版我们印刷了1万本,出版的意图并不是指望其能赚多少钱,而是希望这本书,如果仅仅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和人生,也是一种功德。但是让我们没有料想到的是,上市以后能引起那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口口相传,仅2月17日一天就迎来了两所团购此书的学校,很多外地的书店也纷纷要求补货。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辛辛苦苦的教育工作者本身也有很多困惑,希望通过这本书了解孩子们真实的想法。我们希望它真的可以为中国教育带来一点点的改变。
杨东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反思有利教育改革
我觉得钟道然站出来反对中国教育这本身是一种好事。在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丧失了质疑精神,所以不管是韩寒式的反抗,蒋方舟式的反抗还是钟道然式的反抗,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反思的声音越多,那么教育改革的土壤就会更好。
另外,我认为钟道然的意义在于,他在反思写作的过程中,听从内心的声音,自我发现,找到自己真正所爱,找到自己要走的路。而现在很多人其实内心空洞,没有自己的目标,是一片茫然的。
作品摘录
★“我没了想法”这便是中国大多数学生的真实写照。这就是中国大多数学生十几年呕心沥血“被教育”的结果。我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说说你的想法”的题下默写出“标准答案”,然后在“姓名”栏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我的想法”,然后屁颠儿屁颠儿地交卷子等着发回好成绩。
★老师对上课的理解从来就是“我把我的想法”输入你的脑袋。上课实际就是你当水桶,老师拿着水管往你脑袋里灌水的过程。说得露骨点儿,上课就是老师在做一个“大脑置换术”,把自己的大脑嫁接到各位同学的头盖骨里。
★要说为啥中国学生如此痴迷考试,原因很简单,“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从小到大,就卷子上那分数成了所有人活着的意义。
★你若问我理想的教育是啥样?我则会说,教育就应该是能让人触电的那个东西。(以上摘自《我不原谅》三联书店出版)(记者周逸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