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五年不懈努力,全市城镇化率已从2005年的41%提高到44.5%,宜居宜业环境已经成为世界客都梅州科学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抓硬件、补软件,努力改善城乡软硬环境,让梅州成为全省两大建设宜居城市的试点之一,成为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尤其是刚过去的2010年,梅州成功获授“国家园林城市”金字招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了国检暗访,各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梅州,正以全新的面貌、靓丽的姿态,昂首挺进“十二五”。
环境治理:“创卫”引路换新颜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过去五年我市提升宜居宜业环境的主抓手。去年底,我市“创卫”工作顺利通过了国检再次暗访。通过“创卫”,梅城市容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道路平整干净、街面保洁到位、车辆停放有序、市场整洁明亮、江河日益清澈、空气清新宜人……“创卫”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各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通过建设奇龙坑垃圾填埋场等市政设施,有效消化市区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我市还在梅州城区江南东片、东山教育基地等处开展“三旧”改造试点,将过去的旧村庄、旧城镇和旧工业区建设成为公园、示范小区、文教场所等城市新亮点,城市品位得到极大提升。
绿色生态:国家园林城市作注解
“十一五”期间,我市充分利用自身生态优势提升宜居宜业环境,深入开展“洁净家园、绿满梅州”大行动,全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专门组织编制了《梅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全面巩固、提升了绿色生态优势。在这一过程中,除进一步完善梅州城区各个公园的配套设施并向市民免费开放外,还着重对城郊的泮坑、百岁山、梅花山等森林公园进行林分改造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初步形成了“山水相依、错落有致、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和谐秀美”的园林城市格局。继2009年7月入选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后,我市在2010年2月又成功获授“国家园林城市”金字招牌。
据初步统计,梅州城区绿化覆盖率五年来已提高至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经达到11.8平方米。五年来,全市新增绿化造林面积7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7.9%提高到69.4%,成功创建了9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省级林业生态县。社会和谐:公众安全感持续领先
社会和谐稳定,是宜居宜业的重要基础。五年来,我市着力推进“平安名城”、“和谐梅州”建设,不断增强公众安全感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公众安全感在全省持续多年处于领先水平。2008年,梅州成功进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排行榜,成为广东唯一入选的城市。
在“平安名城”建设中,我市最大限度地消除和减少各种不和谐因素,让群众有苦有处诉、有冤有处伸、意见有人听。在建立“一把手”接访、下访和领导包案制的同时,以被省列为“实施网络民生民情工程试点示范市”为契机,建成了网上信访、手机信访平台,开通了“梅州民声”等八大民意诉求渠道,努力为群众解疑释惑、排忧解难。
公共服务:功能大配套日益完善
完善公共服务,是宜居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五年来,我市不断推进市政市场化改革,城区净化、绿化、亮化水平大幅提升,梅州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模式和龙丰垃圾填埋场CDM综合治理项目分别荣获2008年度和2009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教育方面,梅江区、蕉岭和41个镇(街)率先实现“创强”目标,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标率超过八成,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54.8%提高到89.3%、提前一年完成普高任务。文体设施方面,我市兴建了剑英图书馆新馆、亮胜客家艺术中心、中国客家博物馆等一批高质量的文化场馆建筑。交通方面,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梅河、兴畲、西环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7公里,极大地拉近了梅州与珠三角中心城市的距离。市政道路方面,梅江桥进行了加固大修、嘉应大桥进行了加固扩建,世界客都大道于去年底顺利建成通车,为梅州市民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宋健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