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978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兴宁张氏研究

[复制链接]

1147

主题

3256

帖子

41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4 1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兴宁张氏研究
    传说张姓以轩辕黄帝第5子青阳帝张挥为始祖。其实,黄帝是张姓的人文始祖——图腾。中华民族的许多姓氏的祖先都说是黄帝,比如,屈原在《离骚》的开头句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是说他的祖先是黄帝的儿子高阳帝。事实上,那还是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许多东西只是传说。
    张挥始造弓矢,为弓正之官,世袭,其子孙遂称张氏。其发源于冀州,即今河北省清河县。张氏名人辈出,不胜枚举。其中汉高祖刘邦的著名军师张良、唐名相张九龄、闽杭开基祖化孙公等,都是兴宁张姓的直系祖先。
    而南宋末年的福建上杭开基祖张化孙则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知己。张化孙,作为客家先民,忠义意识强烈,极力支持文天祥抗元,因此,文特地为张写了《像赞》,被张氏裔孙修谱时广为流传。而包括兴宁在内的广东张氏,绝大部分是张化孙的裔孙。据说海内外张化孙裔孙达1000万众。
    由于历史悠久,岁月久长,加上社会动荡,有关兴宁张氏的源流,可谓众说纷纭而见仁见智。大陆易帜前,民间十分注意修谱;但在其后漫长的“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却遭受毁灭性打击而族谱绝大部分被焚毁。1980年代起,改革开放,修谱才为体制允许,民间遂纷纷修谱。
    然而,由于种种局限,民间修谱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有许多瑕疵,其中最重要的有:1、大多数族系只注意自己小范围的流脉而忽视其他横系族系;2、只注意世辈的次序而忽视先祖开基的时代背景;3、在客观存在的许多资料里,只随便抄某一资料,挂一漏万,没有综合的观照,因而结论偏颇,科学性不强。为此,对兴宁张姓的来龙去脉,我与张伯涛先生多年来特别留意,尽量以科学的态度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觉得对得起祖宗和广大的张姓同宗。
    现在,我们把研究心得陈述如下,请高雅指导——
          兴宁水口张姓
    有关兴宁水口张姓的来历,有不同说法.流传的说法是,南宋端宗时(1276——1277)张淑芳任潮州参军校尉,奉命在兴宁水口平寇,不幸被贼杀害。其子孙遂定居水口黎湖寨。现在水口大坑一带是他们的聚居地。但问题是,“被贼杀害”的“贼”,所指者何也?以前说是被土著造反者杀,好像有道理。因为宋元时兴梅土著人多势众,因为受异族统治者压迫厉害,逼上梁山,纷纷造反,不服王化。(兴宁刘氏开基祖刘开七也说是来兴宁剿匪而亡,与此大体同期,可作佐证。)
    客家先民南来之初,包括瑶民、蛋家在内的本地土著众多。就是过了许久的明朝中期,即祝枝山编的正德兴宁县志所载:“瑶之属颇多,大抵聚处山林,刀耕火种,采山猎原,嗜欲不类,言语不通,土人与之邻者不相往来,不为婚姻。本县瑶民亦众,随山散处,岁收山粮七石正。”当时的水口还是畲瑶土著盘踞,由他们自己管理。以后才王化一统。
    如此说来,张淑芳是宋末元初被造反的土著所杀。按中共的话语是,他为镇压农民起义而死,“轻于鸿毛”!
    据我最近的研究,情况并非如此。近年出版的中国最有权威的《中华张氏大典》121页记载:“水口张氏以张淑芳(字先腾)为开基祖。他是张化孙的七世孙,原籍潮州府竹篙山下。宋景炎元年(1276)任参军校尉,抵抗元军进攻,兵败水口黄洋沙,遂隐居水口墟。”按此说法,张淑芳分明是民族英雄,是文天祥的战友啊!而且,他这个大英雄,还把民族气节传及子孙,且看此大典同页记载:“生一子瑛,瑛生应翌、应轸、应星,分别起字善士、处士、隐士。父子四人虽为元人,但都不仕元。”
     读到这,我尚心如潮涌:700多年前,张淑芳将军视死如归,与文天祥一起勤王,奋死杀敌。奈何天命难为,无力回天,在元军铺天盖地卷来之际,其部下亲人毅然进入水口深山与土著为伍。宁可饿死也不吃元禄。如此说来,张淑芳及其裔孙是兴宁张姓里最有民族气骨的了。
    上世纪90年代我到水口考察时,那里最老的祖谱却认张启源和石氏祖婆为他们在兴宁的始祖,我感到非常奇怪:他们比张启源和石氏祖婆先在此开基百多年啊!但是,历史的存在总有合理因素。我估计是,当时启源公张姓已人丁兴旺,而他们比较单薄,加上祖宗淑芳公被人杀害,容易受他姓欺负,因此依归人多势众的大成社张氏。几年前我出席广西客家文化节,順途去贺州市祭祖。其中一脉就是19世纪中期从水口搬过去的。(他们至今还说是张启源的后裔,其实非也。)先祖为什么搬迁广西,那里的说法是:“祖宗两兄弟在兴宁杀了人,连夜逃跑。本来是到江西的,听错了广西,才懵懵懂懂到这里开基。”当然,如今脉络已清楚,水口张氏的裔孙们就自动更正了。
            罗浮深山张氏
   
     南宋末年文天祥部将张元模随主帅南行,拼死勤王,因无力回天,又要坚守民族气节,遂兵败后逃往罗浮深山老林避难。而当地居民也十分同情这位落难的民族英雄,并乐意接纳他,后与萧氏女子成婚而传张氏一派裔孙。
    张元模不愧为文天祥的战友啊!不愧为值得千古敬仰的民族英雄!
    写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文天祥对兴宁悠悠岁月中的巨大影响,同时也不能不佩服水口、罗浮张氏先祖的气节。这对我们今天还有教育意义啊!但令人不解的是,近年我去梅州参观堂堂的客家博物馆,竟然对文天祥在兴宁朝拜天子及勤王的重大史实而不触及,真令人气愤!

                            张启源、张启达的兴宁裔孙

    张启源、张启达兄弟的后裔占了兴宁张氏的大部分。然而,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基兴宁的呢?
     让我们先看1992年编撰的《兴宁县志》的说法:“明永乐或正统年间(1450年左右),上杭(应为梅县或程乡,下同——笔者注)张启源授职循州判官,因考绩至京,病逝于京城。其妻谢氏携子由任所回福建老家,途径兴宁落居于北郊湖背。其另一妻室石氏亦因世乱携家由上杭大拔迁兴宁东厢大成社。”“明永乐年间,张启源之兄启达迁兴宁石马。”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兴宁县志》编撰者照抄了江西《宁泉张氏支谱》一家说法,其云“启源公生于永乐乙酉四月二十三日辰时”。那实在是以偏概全。且看我们的如下的考证——
    1、1908年罗斧月编修的《兴宁乡土志》云:“南宋末,(张氏)其子孙由福建(宁化)迁上杭,数传至元,转徙兴宁。”
    2、罗香林的《客家史料汇篇》:“宋元之际,各有分支,徙入粤之兴宁。”
    3、光绪29年至31年续修的《湖背兴宁张氏家谱》张宗藩序云:“我湖背张氏,自元初判循公妣谢氏避乱兴宁……”
    4、《湖背兴宁张氏家谱》还录有1525年钦州司训邓沙阳序,云:“元世祖末,有讳启源公者,由贡授惠阳判官……”还录有1911年兴宁举人张易畴序,云:“我湖背张氏,由元初判循公谢安人,来自闽汀……”
    5、1993年出版的《广东河婆汕尾张氏统宗世谱》载启源公第5子绳宗:“绳宗公,字梓贤,于元朝十八年,由兴宁迁五华棉洋。”
    6、和平县《张氏家谱》载张启源“元朝至元14年(1277年)”来定居,并载其子雍宗为元朝东训大夫,其孙发公为元朝岁贡。
    7、兴宁湖背《张氏家谱》载其子雍宗卒于元顺帝至正甲午年。
    8、兴宁大成社老秀才笔抄的老族谱载启源公5世孙张玮为元朝12年生。
    9、还是《中华张氏大典》121页记载的记载:“湖背张氏开基祖张启源为张化孙的八世孙,有纯宗、兴宗、绍宗、穆宗、熙宗、宏宗、德禄、德宗、德福九子,为避兵祸。先从福建上杭迁梅县三阳寨。不久,又迁兴宁径塘、楼下、大成等。他自己则率熙宗等二子在元代初年定居湖背。”
    当然,最有力的证据是,明朝祝枝山主编的《正德兴宁县志》载启源公5世孙琳公为永乐9年(1411年)举人;而他家乡坜陂鳝塘围《张氏家谱》则载中举时年33岁,乃1379年出生。我再查《上杭县志》,张琳1124年为上杭知县。请注意,启源公5世孙在1379年已经出生,再上5代,不就起码是公元1300年前吗?……总之,证明启源公夫妇是元朝人的资料是非常充分的。如果说启源公夫人1450年开基兴宁,而他们的5世孙已经乃1379年出生,是1411年举人了,岂不天大笑话吗?
     而且,正确的说法是他的两位夫人开基兴宁。张启源是由上杭迁往梅县三阳寨开基,成了贡生,并未在兴宁开基。他只是赴循州时经过这里。当然,他也没在梅县生有儿子,可见他在那里的时间短,极可能是在惠州升官发财了才有四位夫人。其后石、谢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回梅县,见兴宁地好,就此落基。至今起码700多年了。
     遗憾的是,记载祖婆落基的时间,许多人搞错了。当然,正确的记载也很多的,只是大家没认真去考证而已。许多人修族谱,随便看到某一纪录,就信以为真,结果以讹传讹。这就需要我们去反复研究。
    现在,我们有必要考证一下我们的先祖在兴宁是如何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和哺育子孙的。这对我们今天追思祖德,弘扬先祖精神,开拓未来是有重大意义的。
    石、谢氏夫人,在丈夫于京城去世后,究竟是希望回福建,还是回梅县,今天的我们当然不得而知。但她们路经兴宁,见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美,气候宜人,是合适的落基所在,是完全合理的。
     最近我查了资料,宋元时这里经济和文化非常落后,人烟稀少,瘟疫横行,被称为“瘴疠之乡”。元朝之1264—1294年间,梅州才3522户人家。按祝枝山亲编的县志载,兴宁在明朝正德年间,才1284户人家。 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大搞民族歧视和压迫,南宋老百姓属最下等的贱民,而外来的客家人是比贱民还要下等的异类。加上盐民和少数民族造反,统治者大军镇压,血雨腥风而民不聊生。而且,刚来落户土地少,耕作落后,产量低,难糊口,加上客家人有迁徙的遗传基因,子孙如不不远走他方便难活命壮大。
   
    先看张启源夫人石氏此脉的艰辛——
    石氏夫人开居于兴宁县东厢黄岗堡(即今日黄塘——黄大岗)。石祖婆为什么在此开居呢?因为,那时的“官道”(相当于今日的“国道”)从黄塘经过;而且,“堡”为政权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政府级别。
    石祖婆生子有:穆宗、绳宗。当时祖婆家生活非常困难,其中绳宗公迁五华县棉洋开基。我听棉洋宗亲汉雄先生说:“绳宗公来这里落居,十分艰苦,靠种棉花为生,所以后来起地名叫‘棉洋。”绳宗生五子,长子(三世)仲温字德渊。仲温生五子,其中福全14岁时则生母廖氏病故,他三兄弟被继母虐待。福全公还被逐出家门,可谓悲惨!他独自到罗城上围屋住,靠养鸭为生。 石祖婆十分崇文重教的。刚来生疏异地,就令儿子读书。穆宗靠读书起家,考上庠生,任扬州江都县丞(相当于副县长)达8年之久。他为官清廉,可谓两袖清风,生活贫困。他生子仲谋,因家穷,便在径南深山的罗坳头制粬谋生,遂在此落居,后裔兴旺。前十多年,我到罗坳头考证。该地修藤椅的阿纯老师傅告知我,他亲眼看过仲谋公之坟,确证无疑。穆宗还有在梅县浊水落基的儿子仲万,只有儿子仲由留在大成社“老根据地”。由此看来,穆宗公三个儿子各散西东谋生,的确是家境贫困所致。
     
     再看张启源夫人谢氏此脉的艰辛——
     谢祖婆儿子熙宗,是穷教书先生,所以其子孙都是各散西东往外谋生。在兴宁老族谱里,记载有仲仁裔孙迁博罗柏塘、公庄,仲义裔孙迁博罗公庄、柏塘,仲智裔孙迁博罗麻陂、沙贝窝等记录。仲礼一侄子还远往韶关的乳源落居。3世仲礼儿子是4世九福,孙子是5世弘,儿孙辈在哪里生活尚未清楚,但6世的永寿确实是在河源清溪没办法生活下去,才又迁回兴宁山区的罗岗镇黄土岭开基的。但是,因生活所迫,其子7世仕仁又迁河源清溪。弟志深则在兴宁县本镇半岭开基,称为半岭张;筚路蓝缕,坚苦创业,才过了5代人,即12世祖上捷公迁博罗水东陂开基……老实说,非谋生无奈,谁也不会颠沛流离到处搬家!
     
    张启源还有一徐氏夫人,其有一脉裔孙在本县龙田镇开基。至今只有几户人家。
     至于张启源之兄启达也大约于700年前的元朝迁兴宁石马深山开基,今日是泱泱大族。其当时的艰苦,就恕不赘述了。
   
     此外,清朝嘉庆年间有张氏从潮州入兴宁城定居。
      还有著名的方志学家、江西张以达的 6世孙张天赋(曾任湖南浏阳县丞)在本县新陂福庆寺高松树下开基。传一脉裔孙。   

                            泱泱大族  人才辈出
   
   
    开基700多年来,兴宁张氏人丁昌盛。据1992年版的《兴宁县志》统计,张氏分布于兴宁24个乡镇,计45000人,其中石马、宁中有5000人以上;千人以上5千人以下的乡镇有永和、叶塘、福兴、水口、兴城、新圩、坭陂、刁坊、龙田、叶南、罗浮等。(当然不包括外迁人口。
    兴宁张氏一般以“清河”、“金鉴”、“百忍”等为堂号。
    据伯涛家先生的资料,可谓人才辈出——
    张京泰为清嘉庆进士。
    明清两朝举人有张琳、张其文、张元利、张青柳、张易畴(大陆易帜时被杀害);武举人有张欲赞、张云祥、张我略、、张良淳、张荣膺。举人副榜有张森、张绳。
     贡选(每12年才选拔一次,相当于副举人)有张迪、张璿、张宏道、张尚质、张衡、张琛、张孟琎、张永清、张夔、张元珠、张日良、张元珍、张天赋、张士林、张希程、张翘、张嘉文、张家喻、张 、张珪、张梦奇、张璇、张有煜、张其骏、张其汉、张玉、张子枢、张元灏、张时可、张鸿史、张翼、张奕珊、张瀚、张樗、张浩、张文栋、张钧等。
    民国时期有:著名的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张学龄;有张百川、张杜鹃、张醁村、张琛、张一中、张立群等著名将军,有知名人士张花谷、张英等。
    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有著名的张谨瑜(中央苏区粤赣升执行委员、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张中(国家档案局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张金(山西卫生厅长)、张超曾(著名烈士)等老红军。
    有海内外闻名的爱国侨领张荣珍,有科学院院士张如心、张作梅。
    有著名的木刻家张伟耀(荒烟)、张慧,有教育家张直心、张伯吴,有南方日报总编辑张琮,还有张纯祥、张以涛、张汉忠、张宜均、张伟雄、张粤飞、张武、张岳群、张晋平、张鹏枢、张宝泉、张冠群、张洪荣、张鑫光、张全方、张鸿才、张弦、张建新、张耀威、张运辉、张雪伦、张小文等许多知名人物。
     至于迁到外地的后裔之大作为者,就更多了,恕无法列出。
            
                   (于2011年4曰)
                  (此文为兴宁政协机关刊物(兴宁文史)2012年发表)

47

主题

2954

帖子

398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2
发表于 2012/3/26 11:25 | 只看该作者
难得的文史资料。

1

主题

587

帖子

779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12/5/13 00:44 | 只看该作者
请问楼主龙田曲塘有好多张姓是哪一脉的?

10

主题

251

帖子

38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12/5/17 20:37 | 只看该作者
金鉴堂:百忍家声,两铭世德

33

主题

3333

帖子

4316

积分

中级会员

海宝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5
发表于 2012/5/19 12:36 | 只看该作者
平远石正有清河堂,兴宁金鉴堂,俺百忍堂辈份也好高的了

0

主题

65

帖子

74

积分

见习会员

Rank: 2Rank: 2

6
发表于 2012/5/23 15:15 | 只看该作者
叶塘岳桥姓张的是那一脉

1147

主题

3256

帖子

41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13:22 | 只看该作者
龙田曲塘有好多张姓


叶塘岳桥姓张

-------都是启源公的裔孙啊。

1

主题

220

帖子

33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8
发表于 2012/5/28 10:53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谢祖婆的张氏

1

主题

2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9
发表于 2012/10/6 17:5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那里有六世祖婆碑文

0

主题

57

帖子

139

积分

见习会员

Rank: 2Rank: 2

10
发表于 2012/10/6 20:27 | 只看该作者
永和大成是石祖婆
启源公的裔孙吗?

6

主题

556

帖子

90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11
发表于 2013/4/25 15:51 | 只看该作者
张化孙,作为客家先民,忠义意识强烈,极力支持文天祥抗元“水口张氏以张淑芳(字先腾)为开基祖。他是张化孙的七世孙,原籍潮州府竹篙山下。宋景炎元年(1276)任参军校尉,抵抗元军进攻,兵败水口黄洋沙,遂隐居水口墟。”按此说法,张淑芳分明是民族英雄,是文天祥的战友啊!
错漏百出!!张淑芳是张化孙的七世孙,相隔七世,两人却共侍过文天祥!!可笑!!!!!!!!

1

主题

375

帖子

113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12
发表于 2013/4/25 19:27 | 只看该作者
历史这类的都一样,腊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11/24 08:54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