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985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我们的“胞衣迹”

[复制链接]

1147

主题

3255

帖子

410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8 1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的“胞衣迹”
潘兰辉
岭下潘屋,是我们的“胞衣迹”。始建于潘氏十六世,据潘氏族谱记载:距今500年左右,自潘氏祖先魁俊公(廷仰公)由兴宁市宁新镇洋岗头迁居永和镇成鹊村潘屋,是客家建筑规范的两座围龙屋,共占地面积近30亩,长200多米,宽60~80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两座围屋,一老一新,称为“老屋”、“新屋”,均坐北朝南。新屋在老屋西面,两屋中间有一条约四米小路,且退后三间房约十二米处兴建。这里彰显我们的前辈重风水、讲情义、有智慧,可谓德义智三兼。上世纪五十年代分生产队,故有岭下一队、二队。1996年9月,潘氏族谱第四次修编记载:岭下潘屋总人口364人,其中男187人,女177人;在家48户,在外36户,核对人:潘映云。2008年12月,第五次修编记载,总人口366人,其中男204人,女162人,全屋63户。核对人:潘新粦、潘新祥。目前,分布世界各地的岭下潘屋裔孙越来越多,居住外地较多的是广州、深圳,香港、惠州、云南、东莞、佛山等也不少,移居海外渐渐增多。虽然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依然古香古色、民风淳朴、村容整洁,充满客家风情的潘屋,仍然风韵犹存,充满生机。
老屋新屋
老屋有三层围龙,因地方局限,二层和三层不太完整。四条天街和五个天井,有上、下两堂,左右两厅,两边各有三个房,称为六横屋。正大门两侧各有两个小门,约60多间房,主要由泥砖和灰石彻筑而成。屋前有长方形禾坪和半月形池塘,二者间设置有矮墙。东南方有方形禾坪、一口水井。花头脑禾坪宽阔,用灰石铺成。上堂地面用青砖铺成,侧面墙上镶嵌着一大理石“芳名榜”,记载满屋老少重修祖屋捐款芳名。老屋东侧原来建有一座“斗门”。出入斗门时,远远就能看见主横梁东面挂有一幅赐匾《棠棣同荣》,长160厘米,宽52厘米,红底金字。潘氏族谱修编记载,横匾左侧“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响张”“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响倪为” 并列竖写,中间横向四个大字《棠棣同荣》大气磅礴,右侧“光绪拾陆年庚寅岁仲春月吉旦敕授儒林郎潘清涟潘清瀛仝立”。朝廷派一队人马敲锣打鼓送匾时,很多村民迎接,热闹非凡。据查证:明朝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儒生指精通经典、知识渊博的读书人。晚清科举秀才潘著堂是儒生,身体魁梧,只因“青春痘”留下明显烙印,可惜有才无相而不能重用。看来那个时候也是按照“高富帅”的标准来选拔人才!后来潘著堂将围龙屋“青龙间”设作私塾,招收附近地区学生,远近闻名。1973年,正值文革乱世,具有历史烙印的“斗门”被推倒,激励后人好学上进的金匾也“下岗”了。
后代繁衍迁往老屋西边再建一座围龙屋——新屋,与老屋格式基本相似。新屋共有四围龙,因地方局限二、三、四层围龙也不太完整,四个天井和五条天街,有上、下两堂,上堂左右各二房,为四横屋;下堂左右各三房,称为六横屋。正大门两侧各有两个小门,约110多间房,大部分由泥砖和灰石彻筑而成。屋门前长方形禾坪和半月形池塘两者间设置矮墙。西南方有一口水井。花头脑禾坪宽阔,中间青砖,左右两边灰石铺成。上堂地面用青砖铺成,侧面墙上镶嵌着一大理石“芳名榜”,记载满屋老少共同重修祖屋捐款之芳名。新屋后面连接国道,西面宽旷。不少家庭生活条件好了,利用自留地建起了小洋楼,有了自己的独家小院。205国道人来车往,靠近公路边位置优越的家庭便开设小商店,方便村民、路人购物。
改革开放后,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到公路附近建房的村民就更加多了。很多年轻人通过参军、招工、招干、高考、考公务员或拜师学艺、下海经商……。潘屋后裔人才辈出,得益于良好的家教、族风,形成了优良的族氏传统。他们眷恋故土,回报家乡,同心协力把潘屋两侧的小路拓宽后,车辆可以直达屋门口。盛大节日时,门口的长形禾坪变成了停车场。每年“二月初十”各地潘氏后裔都聚集岭下潘屋,同往永和镇石陂角打禾坪的八世祖、先祖扫墓。
捕鱼捞虾
现屋门口有三条小水沟,每条小水沟与池塘相连,方便灌溉和池塘排水,偶尔也会有鱼虾从池塘里跳跃出来。旧时,由于几条小水沟排水较差,下大雨时,经常出现崩堤现象,积水漫路,池塘涨溢,经常有鱼虾顺水上下。那就是小朋友们捕鱼捞虾的好机会。可惜当时没有鱼网,只能找畚箕捞捕,或堵截水沟戽水捉鱼。最简单是利用废旧蚊帐去编织捞网。
池塘因冷热天气引起水温变化。有时鱼、虾感到不适时就会浮头呼气吸水。游动的鱼、虾浮出水面时非常有趣、壮观。小时候,每当听到早起的人惊呼“虾公翻黄”,我们就快速奔向池塘边,捕鱼捞虾后才上学。当时,经济困难食品紧缺,小小虾米经过油锅爆炒,稍稍调味后成为家里上等伙食。大人们劳作回来后,一起共享美味。
耕地捻谷
上世纪80年代初,潘屋分田到户统计显示:岭下一队的耕地面积约36亩,二队约55亩。大部分耕地在屋前后或西侧,几乎全是良田;少数耕地稍远,大约500~800米。
改革开放前,老百姓的日子非常艰辛。生产队为节省人工,要求中学生上学前,顺便挑一担百多斤稻谷,送去永和粮所上交公粮,每人奖励一个馒头,也为家里争劳动工分,心里也乐呵呵。秋冬收割时,放学回家后捻粮。生产队收割稻谷、花生,时常有遗漏,小孩就去捡拾,收获不少。当时,全社会都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心中明白“宁流千滴汗,不丢一粒粮”,“精打细收,颗粒归仓”,“珍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等。生产队动员非劳动力(指小孩和老年人)去捻谷串,减少损失。早些时候,收稻谷是采用一个大禾桶,由大人抓一把一把带秆的稻谷打到禾桶里装着,让谷粒脱落而收获的;当扬起稻穗秆时,就有部分的谷粒散落在禾桶外四周。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有脚踏打谷机,谷粒散落更多。用尼龙薄膜或草席一张一张铺垫,很不耐用,粮食还是丢失严重。大人挪动禾桶或打谷机,小孩看到就抢着过去掏取遗漏在泥土上的粒谷,然后用水淘洗,滤出干净的谷粒。我们看到金灿灿的谷粒,收获辛勤劳动的果实,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
每当春节前,当那户人家火灸娘酒时,便会闻到浓浓酒香,人人皆能品尝到主人家正在酿制的醇香娘酒;如果有那户人家宰猪,家家皆能得到赠送的咸菜、猪红和猪杂配烩的“八宝汤”,共享快乐的客家风情……
2012年10月·番禺

92

主题

7753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2
发表于 2015/5/18 16:05 兴宁A8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应该属小屋了,在兴宁,500人以上的才可以称之为大屋。

30

主题

2546

帖子

31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3
发表于 2015/5/18 21:19 | 只看该作者
小风树 发表于 2015/5/18 16:05
应该属小屋了,在兴宁,500人以上的才可以称之为大屋。

三层围龙,已不小了。

92

主题

7753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4
发表于 2015/5/18 22:04 兴宁A8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LHX2012 发表于 2015/5/18 21:19
三层围龙,已不小了。

我们家三层围龙不满,也差不多有500人哦~

5

主题

297

帖子

48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15/5/19 15:55 | 只看该作者
有图片看看更好

2

主题

88

帖子

110

积分

见习会员

Rank: 2Rank: 2

6
发表于 2015/5/20 21:22 | 只看该作者
真无聊 兴宁这样的变态地方有什么好留恋的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5/1/23 06:05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