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标题: 梅州足球起源或“花开两朵” 百年前教会传入长布 [打印本页]

作者: 兴宁528    时间: 2012/2/1 09:51
标题: 梅州足球起源或“花开两朵” 百年前教会传入长布
  (记者刘奕宏)足球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而梅州人开展足球运动历史悠久,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杰出的足坛健将,被誉为足球之乡。那么梅州人是如何与这一风靡全球的体育运动结下不解之缘的呢?在今年的“广州富力·李惠堂贺岁杯”举行前夕,记者对梅州足球的起源进行再次的考究发现,现代足球运动传入梅州不但时间早,而且渠道不止一个,既与西方宗教输入近代教育有关,也与梅州近代的留学潮息息相关,同时又可看到南洋华侨的身影。从已找到的文献看,梅州足球的起源地可能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对这一运动的接纳和传播,侧面反映当时梅州人对世界潮流的开放态度和胸襟。
  西方牧师五华长布传教时开先河
  梅州的足球运动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的长乐(五华)县,先在学校中开展后传到城镇及农村。当年,德(国)瑞(士)巴色会派毕安·延得志到长乐县长布传教(基督教),创设元坑中书馆。中书馆的楼房建在山腰,在山下凹处,有三面环山的草坪操场,是该校当时上体操课之地。光绪二十七年(1901)西方牧师(传教士)在此操场上教学生踢足球,开梅州足球运动的先河。
  位于五华县长布镇的元坑中书馆后来成为萃文中学,由于上世纪50年代的校址拆迁及半个世纪风雨的侵蚀,原址的建筑物今天已荡然无存,但在一片浓绿的果树遮掩下,遗址的场地轮廓仍然保存。百年前在当地传教的巴色基督教会 (总部设在瑞士巴色城,今译巴塞尔)开办中书馆,并逐步增设初中部,引入与当时中国私塾完全不同的西方教育模式,实行分科教学,其中设置了体育课,项目有体操、单杠、平行架、篮球、足球等。
  据五华华城华西中学校史记载,这位毕安·延得志曾为该校前身乐育小学及乐育中学 (1898年创办)的负责人,可以想象,当时的元坑中书馆不论课程、学校设施应已较为完善,包括足球在内的体育课程应已广泛展开。
  民国3年(1914),巴色会派万保全任梅县乐育方言学校校长(万保全是瑞士人,曾是德国国家足球队队员)。同年,万保全将校门前草地辟作足球场,并亲身教学生踢足球,这里是梅城足球运动较具规模的开展地点。而且从巴色会传教梅州的线路可看出,其是由香港—紫金—五华—梅县逐步开展,足球运动也随着教会开办的学校由南向北进入梅州腹地。
  百年前松口体育会传播足球运动
  第二十四期《广州文史》有史料称:“1909年,乡贤古直在梅县南口镇办一间体育学校,开始出现足球运动。”
  古直是上世纪著名的学者、南社诗人,以学识渊博著称于世,为何会与体育乃至足球结缘?这与他早期参加同盟会的革命经历有关。古直加入同盟会后,1907年曾参加松口体育会的训练,其术科内容就包含足球在内的多项体育科目。这显示松口镇与梅州的足球起源也密切相关。
  据《广州文史》记录的辛亥革命老人、同盟会员温翀远回忆,1907年同盟会在梅县松口成立体育会,借培训体育人才为名储备反清革命队伍,在温仲和的书斋 “温氏精庐”及与之相连新建的住宅设立松口体育会。经费则由在潮汕铁路任职的谢逸桥商请潮汕铁路总经理张公善捐助解决,张公善是梅县松口籍南洋侨商张榕轩的长子,得他慷慨解囊,所有学校体育器械如旗杆、棍棒、哑铃、木枪、木马单、天桥、足球、网球、棒球及课室设备,台椅等全部约需二千多元,其独力承担,顺利解决。去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专版采写稿件,记者曾前往梅县松口镇松口体育会原址——温仲和故居采访,发现那里仍保存一副历经岁月沧桑的吊环。翰林温仲和的两个儿子温静(靖)侯和温奋立均先后留学日本,积极加入同盟会,亦是松口体育会的重要成员。留学的经历使他们不但有接触现代体育的机会,参与创办体育会更使他们得以在家乡开展包括足球在内的现代体育运动。
  从元坑中书馆到乐育中学,从松口体育会到南口的体育学校,记者的考察发现,梅州足球运动的开展和教育是密切相关,这种关联又与梅州人开放的视野、较早接触近现代的教育思想为基础,接纳西方先进教育模式和大规模留学潮,某种程度上造就当年梅州足球的率先兴起。长布和松口两起源地推动足球运动最终在梅城交会,成就足球之乡的美名。




欢迎光临 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http://ms.xna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