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表于 2019/1/28 11:08

皇帝赐匾石禾坪

皇帝赐匾石禾坪       石禾坪是广东梅州兴宁市宁塘镇和一的一座老屋,始建于明朝,距今600多年历史。它是一座双层围龙屋,三堂六横,堂屋的石柱、雕花木梁还有屏风都很精美,保存完整。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地理神图是“叶里藏瓜”的风水宝地,很独特。石禾坪屋,仁德远播       和山王氏始祖孟春公落居和山深坑塘,与潘、谢二姓共建祖屋。三姓同住,各有祖炉。现在谢氏裔孙已从深坑塘迁往他处,只剩下王、潘二姓还在那居住。三姓一屋,和睦相处,在当地传为佳话,有深坑塘老屋上堂对联为证:      三姓同居,胜似刘关张之义气;      一团和好,宛如孟仲季之素风。      明朝初期,王氏三世祖才佐公,选址石禾坪,建围龙屋,从深坑塘迁出。才佐公,字朝相,号巽斋,又号耕读野叟。官至岭南宣尉,后来抱德怀才,隐居不仕。隐居后笔耕不辍,著有耕读诗数卷,乐府词二十四韵。现在仅存耕读诗一首、乐府词一章,其余的都散失了。其耕读诗和乐府词已收入1994年出版的《宁江诗词》。       石禾坪双层围龙屋直至四世原卿公才建筑完成。石禾坪围屋建成后撰写了一对祖屋联以训子孙:“莫欺祖,莫欺宗,莫把私心肥自己;须尽孝,须尽悌,须推和气待诸人。”屋主亦立仁德施爱心,做出表率,美名远扬。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兴宁大饥荒,原卿公一方面呈请县令夏则中发粮济民,一方面拿出家中存粮支援政府赈灾,获得官民赞誉。       再如公元1457年,兴宁全县闹饥荒,才用公献出粮食四百担赈济饥民,万民称颂。经呈报批准,被授官带。       石禾坪王氏族人仁爱好施,一时传遍府县各地。英雄辈出,忠昭史册       四世原卿公年少时即有经世济民的思想,才华出众,气魄宏伟,济贫助困,义不容辞。明洪武二十二年,助兴宁县百姓渡过大饥荒,百姓感恩感德,事迹上报朝廷,诏为南京力士营首领,在任时多次参加打仗,立下战功,接受朝廷赏赐。后来在宫中去世,钦赐“忠烈”匾,并赐对联一幅:      忠昭史册,      烈著家邦。      真个是:赤胆忠心,显扬在史册;壮烈情怀,昭示于家邦。祖先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激励着石禾坪后代族人。在日军全面侵华的时候,石禾坪涌现了一位抗日烈士王家珍。       王家珍,原名月荣,1904年出生。因为家里贫困,小学未毕业即听从父命学做生意。而他从小就信仰三民主义,立志报国。1922年春,年方16岁的王家珍去商从军,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战争。先后被选送到梧州军事学校、广州燕塘军校受训,由司号兵历班长、排长升至上尉连长,参加东征和北伐的重大战役,屡立战功。1937年,担任第65军158师473团3营7连连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广州失守,驻防粤北。1939年春,日军104师团北上进犯韶关,家珍奉命率部阻击清远银盏坳之敌。他主动承担尖兵连的进攻任务,在夺回火车站的战斗中,身先士卒,身中数弹仍坚守阵地。后来,援军不至,敌人疯狂反扑,家珍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时光悠悠,沉寂了几多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岁月,远去了几多气冲霄汉、骁勇善战的英雄,几番风雨几度春秋,石禾坪也老了,大门口的楣杆石柱也已消失不见,但大门上方的“忠烈”二字,依然苍劲有力,震撼人心。耕读传家,人文蔚起       王氏族人在齐昌大地,秉承中原传统文化,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在兴宁新学兴起之初,王氏族人不甘人后,先后创办了三所新学校:1906年,在坪塘蚊子树下创办翼民小学;1907年,在汤湖上村福公屋创办作新小学;民国初年,在兴城东门宗祠内创办新式学校晋明小学,可见其对后代教育的重视。石禾坪虽然没有开办新学,但传承中华优良传统一点都不落后,耕读风浓,“入个学堂四方方,搬条凳子读文章”,十一、二世即有“公孙七围”佳话,清后期出了王训吾、王成、王云访等秀才,近、现代工程师、教授、军政领导等就有几十人,如韶关市建委工程师王宁岗、北京市机械公司工程师王干基、韶关市教育学院教授王德雄、杭州解放军医院团长王辉宗等,各行各业均有杰出人才,为祖国建设、民族振兴做出巨大贡献。       每年春节,石禾坪上堂都会贴出一幅对联:“功肩七寨而遥护国安民伟绩煌煌彰邑乘;教掌一城之秀达才成德芳声籍籍著儒林。”以纪念先辈,显扬祖德,激励后人。(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陈东霞刁伟生范远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皇帝赐匾石禾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