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君平 发表于 2018/8/9 14:18

客家民俗研究之围龙屋

   如果提到客家人,多半会想到围龙屋,虽然我没住过围龙屋,但见过围龙屋倒不少,而真正进去过的却只有两三个。我出生时,我们的老屋已看不出它的全貌了,但大概可以猜到它是个小型的围屋,它的正中间是上厅、下厅和天井,门口是一口池塘,两侧的房屋有些已倒了,而今只剩下中间的厅了。虽然我住过瓦房,但它已新盖的已经有石头和水泥的元素了,不知道住在围龙屋是什么感觉。因此讨论围龙屋只能从外围观察,深入研究或许有赖多年居住而又有所研究的方家。
      距我老屋两百米左右是一个较大的围龙屋,是同宗的,或许是老屋地理受限,这个围屋是我进去过的围屋之一,它盖在山坡脚,而我去过的另两个围屋是同村异姓的,也是盖在山坡脚,也是有几杠组成,大概每杠就是同房,这或许是由于耕地较少,选址山坡脚可以少占耕地,避免水浸,同时易守,不过我村地处偏远真正大型械斗应不多,而且前现代村里只有羊肠小道,外侵敌人实难下手,故若有防御功能则为防御同村纷争或防盗。此乃山中之围屋,泥洼泥砖木支架,冬暖夏凉自洞天。
      而今兴宁新县城仍有不少围龙屋,而这种围龙屋往往是在平地上的大围龙屋,估计是以姓为单位的大屋,现存者多有水泥石头的元素,虽然多已荒废,但有赖村贤出资维护,部分还有保全。可惜无人立项研究,挖掘所谓的客家文化,无人寻根,细问为何我等十余世居于此而被称之“客”,我等真乃“客人”,不是原住民?试问中原有围屋?
围屋可是魏晋南北朝时坞堡传承?我等应摈弃成见实事求是,百年前可有人称兴宁人为“客家人”?为何福佬人和广府人对迁入平原的移民的蔑称,经传教士转述,而今成了我们的自称?或许对祖屋的研究从围龙屋中能找到某些答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民俗研究之围龙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