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A8 发表于 2013/7/19 09:36

陈晓勇主讲作曲大师班 在平凡中探求灵感

  “在生活中你总能接触一些平凡的事物,但你是仅仅看到了它,还是真正去感受了它?”7月17日,在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的讲座上,陈晓勇教授与学员们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创作心得。
  作为大师班教授之一,陈晓勇已是第二次任教于大师班。旅居德国多年的他在十数年里一直潜心创作,并成为国际公认的知名作曲家。尽管常年在海外工作,但陈晓勇教授始终关注着国内的作曲教育事业,并对上一届大师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他能够在百忙之中再次授课大师班实属不易,对于学员来说也是相当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讲座上,陈晓勇特别提到了音乐的“共性”。欧洲与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然而音乐似乎跨越了这些障碍,对音乐的欣赏和聆听完全不受地域限制。然而由于观念不同,在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下,中国与西方作曲家在创作上也有着不同的认知。欧洲对于事物的认识更倾向于直接和具体,而中国则善于在看似简单的物体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陈晓勇教授的作品《逸》便是在这种看似平凡的动机中展开的,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以纯五度为核心,长达三页的曲目却使用了六个音,全部音乐在这六个音中进行发展变化。而第二乐章也同样使用了只有五个音的音高材料,音乐在五个音中产生了不同的运动规律与多种变化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陈晓勇教授也为学员们展示了多幅视觉错位图,一些静止的图像在仔细观察之下仿佛旋转起来,而一些看似正常的风景画却会让人行走在永无休止的怪圈中。陈晓勇教授表示,音乐这种抽象形式很适合表达这样的意境。过度的混乱却可以给人高度统一的错觉,光明与黑暗、现实与幻觉、甚至包括两种文化的冲突对立,千变万化的表象在音乐的整合下均可以融为一体,成为新的循环。陈晓勇教授为大家展示了他的作品《时代万花筒》,这部作品首演于2012年,在创作中,陈晓勇教授选取来自不同时代的音乐语汇,将它们放入“时代的万花筒”中融为一体,构成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语言。
  “在创作中,哲学影响了我的处世态度。我不会把哲学翻译成音乐,而是通过哲学指导我去认知事物,它会影响我的信念,让我的音乐与其它人不同。”在谈及音乐创作的思想内涵时,陈晓勇教授表示。(文/ 蔡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晓勇主讲作曲大师班 在平凡中探求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