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A8 发表于 2012/11/1 09:42

申报“中国围龙屋之乡”“中国花灯之乡”通过专家组评审

申报“中国围龙屋之乡”“中国花灯之乡”通过专家组评审兴宁或再添两块“国字号”招牌
10月28至29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协会、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等单位专家教授组成的考评组,专程到兴宁对我市申报“中国围龙屋之乡”“中国花灯之乡”工作进行考评。考评组专家教授对源远流长、博大厚重的客家文化给予了高度赞誉,并对我市在保护开发围龙屋和传承花灯文化艺术上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市有望成为“中国围龙屋之乡”“中国花灯之乡”,再添两块“国字号”招牌。
考评组于10月28日抵达兴宁后,当天晚上就在省民协、梅州市文联负责同志和我市部分领导的陪同下,深入到地处宁中镇的“兴宁市十大古民居”花螺墩(长兴围)进行仔细考察,并观看了当地客家民俗表演“烧烟火”等。次日,考评组马不停蹄继续进行考评工作,先后在刁坊棣华围、龙田磐石围、叶塘磐安围、宁新李和美、宁新花螺墩等客家围龙屋进行参观考察、深入研究,同时在棣华围、磐石围、磐安围、花螺墩现场观看了民间师傅制作花灯的工艺流程。期间,考评组还在福兴灯笼厂、新陂慈恩庐欢乐涯家、永和煦湾文化旅游产业园参观考察。现场参观考察过程中,考评组对我市为数众多的围龙屋和博大厚重的客家文化十分敬仰,对我市花灯精湛细腻的制作工艺和繁多的品种,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赞不绝口。图为考评组在“十大古民居”棣华围参观考察。29日晚,考评组夜以继日集中召开会议对我市的申报工作进行评审。在听取汇报和观看了视频介绍片后,考评组作了综合点评,一致通过了兴宁市的申报工作。兴宁市委书记陈略宇向专家组汇报会了相关工作,市长谢胜扬主持评审会。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罗苑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政府副市长彭志洪以及市府办、文联、文广局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评审会。图为评审会现场。考评组认为,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对客家文化特别是客家围龙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兴宁拥有那么庞大数量的围龙屋而且种类齐全,感到十分震撼,兴宁不愧是“围龙屋博物馆”“围龙屋王国”。兴宁在保护和开发利用围龙屋上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能申报成为“中国围龙屋之乡”,当之无愧。考评组认为,兴宁花灯不但艺术性、观赏性、民俗性非常强,是粤东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花灯,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体现着一种对宗族的信仰和传承,是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兴宁花灯群众基础十分良好,全市20个镇街都保留有制作花灯的习俗,市(县)镇村各级都重视花灯文化的保护、挖掘与传承,十分难得。
考评组就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围龙屋提出了意见建议。认为要把开发利用围龙屋与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采取激励措施鼓励群众住在围龙屋,让其保持客家生活气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围龙屋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考评组还从加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注重培养花灯制作后备人才,让花灯艺术走进校园,走近青年;把全国各地花灯引进兴宁进行展示,通过举办专项活动不断丰富花灯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综合点评后,考评组负责同志表示,将尽快形成考评报告,按有关规定认真审核后授予我市“中国围龙屋之乡”“中国花灯之乡”称号。图为考评组在“特色古民居”磐石围参观考察兴宁花灯。据了解,我市围龙屋有数量多、面积大、年代久、建筑美、种类齐五大特点。据普查,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有4800多座,其中围龙屋2985,面积超过1万平方的围龙屋近20座,建筑时间在400年以上的有331座。2009年,我市开展了评选“兴宁市十大古民居”活动,在推动围龙屋保护工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兴宁花灯是客家地区传统的民间工艺,已有500多年历史。目前,我市仍然掌握扎花灯技术的人数不下千人,分布在各镇(街道),全市至今还有近30户人家专业从事传统手工制作花灯。在今年元宵期间举办的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上,我市选送了五盏不同样式的花灯参加展览评奖,获得了两金三银的好成绩。“中国围龙屋之乡”“中国花灯之乡”,将是我市继“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杯花舞)之乡”和“中国油茶之乡”后获得的又两块“国字号”招牌。(黄佑鹏 林东 李永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申报“中国围龙屋之乡”“中国花灯之乡”通过专家组评审